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医学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3年2月7日 编辑:shphao 有208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

应激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学者selye在研究中系统使用。应激原来的涵义是指困苦或逆境,自20世纪三十年代起,研究者们不断扩充应激的涵义,目前大约有30多种应激的定义。本研究探讨的应激或压力(stress)指的是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当代应激理论认为,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觉察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应激与人类的心身健康关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系密切,适度的应激可以增进个体健康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过于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引起一系列身心反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导致社会功能障碍,或者通过生理反应影响生物学系统造成疾病,成为人们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原因。

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心理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密切关系。如winnie的研究发现,应激是引起心理困扰的首要变量,其中日常生活琐事对心理困扰的影响最大,生活事件居第二位。changSanna的研究发现,日常琐事影响心理适应,具体表现如抑郁症状和外在行为。生活事件也是引起心理应激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pengillyDowl(2000)的研究显示出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以预测抑郁症状。

虽然很多研究显示,消极生活事件同人类的疾病关系密切,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生活事件都可以是充满紧张性的,都要求个体重新适应。生活事件所引发的心理应激能否损害健康,取决于应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个体的耐受限度。LazarusFolkman(1984)认为,应激是个体对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是否超出自身能力资源以及是否危及自身康宁状态的主观评价的结果。认知评价是影响应激反应类别和强度的重要因素。面对相同的应激源,不同性格倾向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评价,并贯穿于应激应对过程始终,从而使个体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相关研究也证明,应激并不必然导致健康问题,应激的性质和特点、个体自身特点以及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应激反应的结果。所以,应激只是部分地影响健康,还有各种因素在两者之间起着调节或中介作用。目前,探讨应激和健康之间的调节和中介因素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者试图用各种心理模型来阐释应激和健康之间的心理作用机制,比如人格特质、应对、社会支持因素是直接促进心理健康、还是缓冲应激所致消极影响,还是通过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这种研究模式也被用来探讨心理弹性与应激、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弹性作为个体应对压力所需的积极心理品质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心理弹性在应激与健康问题之间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应激、适应、压力困扰存在密切联系。为人格特征的心理弹性为缓冲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和促进积极适应做出贡献。心理弹性是个体对应激健康适应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和保护性资源之一。心理弹性借由促进适应的机制被描述为识别压力的能力,评价行动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体带着能力感而非恐惧和不胜任感面对应激源与新经验,并进一步增进个体的心理弹性。

Friborg等人的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比低心理弹性个体感知到更少的心理困扰,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Farber等人研究了200名同性恋和双性恋病患的心理弹性对适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心理弹性个体体验到更少的心理困扰,表现出更好的适应结果 ;Major等对527名初次怀孕并流产三个月的女性进行了纵向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心理弹性的女性在其流产时感受较小压力,并能够预测更好的手术后适应。

Pinquart1221名德国青少年进行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较低水平的心理困扰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弹性与心理困扰水平的减低有关,并且心理弹性缓解了日常琐事应激对学生心理困扰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是应激和心理困扰的调节因素;Wemer Smith的研究也显示,心理弹性作为个体的保护性资源缓冲了应激源对于心理结果的影响。Fribolg等人(2006)的研究同样验证了心理弹性对应激和心理困扰具有调节效应;而国内学者杨彩霞的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弹性在压力事件和心理健康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综上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在应激与心理健康(压力困扰、适应)间的作用有三种可能情况: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直接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应激和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心理弹性对应激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