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酒类以外的食物渴求与成瘾是近年来营养、心理行为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学术界颇多争议的课题。Hetherington编撰的《食物渴求与成瘾》(Food cravings and addiction)一书中,从神经生理、认知理论、激素水平、情绪及节食和饮食障碍等方面介绍了食物渴求与成瘾的原因,并认为大部分食物成瘾与心理因素、药理作用、生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一项研究证实了精神意象在食物渴求经历中的作用,对130名在校学生的观察表明,精神意象是回忆食物渴求经历和当前食物诱惑的主要因素,渴求程度与食物意象的真实度密切相关,其主要感觉模式是视觉与味觉。
针对一个常见的假设,食物渴求是因为节食导致能量丧失而产生的结果,研究者使用Dutch饮食行为问卷、三因素饮食问卷、食物渴求量表对26名妇女进行了相关研究,相关性分析显示,食物渴求与节食无关,但和多食、食用情绪及对饥饿的敏感性显著相关,作者认为,食物渴求与情绪的关系密切,既可能是引起渴求的原因,又可能是结果。有学者认为,赞成或反对食物成瘾的证据都来自于食物成瘾与毒品成瘾的相似性上,二者在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及认知学方面有很多相似点。渴求的大脑机制可能包括促进奖赏通路形成,健康、体重正常个体不会遭受食物成瘾的痛苦,而过重或肥胖个体则可能符合食物成瘾的临床检测标准,作者从而认为,食物的消费方式(交替食用、节食)是导致成瘾的饮食模式,而不是它的感觉属性[6]。有人提出,大部分存在食物渴求或食物“成瘾”的行为不能被视为成瘾行为,应该与食物控制正常机制,固有食物的享乐作用,适量食用及文化因素一同分析,而不是给这种心理活动的矛盾性和归因下定义。比如对巧克力的态度:美味却必须克制过多食用,但这种克制企图却导致对巧克力的食用欲更强烈,这种经历应被定义为“渴求”,而不应视为成瘾 "。 随着人类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味食物的追求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在传统的“安全”、“健康”观念下,长期、大量食用某一种食物是否会导致对它们的渴求,甚至成瘾,它们对人类心理、生理健康是否会带来消极影响,是一个值得追溯、研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