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危机干预 - 心理危机干预
    发表日期:2012年12月21日 编辑:shphao 有644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和模式

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有四种,即哀伤辅导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哀伤辅导模式。林德曼发展的“哀伤辅导”模式强调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人不能沉湎于内心的痛苦而要让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发泄情感(哭泣或哀号),否则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哀伤辅导包括对丧亲的哀痛、体验哀痛,接受现实,在失去亲人的情景下调整生活,恢复信心,重新树立生活目标。

平衡模式。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当事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稳定当事人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学习的产物,因此,危机可能与内一部的和外部的(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相应地,危机干预的模式也要求涉及到个体以外的环境,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求助者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办法,从而帮助求助者将适当的内部的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结合起来,最终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心理社会模式也最适合于己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认知模式。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主要原理在于,当事人对危机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存在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成分,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实现对于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当事人。

支持和干预模式。支持和干预技术用于危机的不同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危机初期,当事人情绪很不稳定,焦虑程度较高,这一阶段支持技术的应用旨在使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在危机后期,干预技术占主导地位。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当事人学到对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度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适应。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13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20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75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26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01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