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即借助于一定的故事,引发来访者的思考,促进其感悟,其实质是激起来访者内部的联想性反应,激发其进一步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探索。隐喻故事或者线索是他人呈现的,但是探索的过程与领悟的结果则完全是自己的,自然就少有阻抗与冲突,也就更容易达到认知、行为改变的目的。
东方之禅学,对此种方法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他们经常运用一种被称为“公案”的隐喻来“接引”学僧。其中“谁在井中”颇有代表性:一个学僧问性空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性空禅师回答道:“假如有人掉刊千尺深的井中,你能不凭借任何东西把他救出来,我就告诉你。”学僧叹了口气,说:“我原来问过湖南的畅禅师,他也是像您这样,讲的话总不合常识。”性空禅师认为这个学位没有慧心,就叫仰山慧寂禅师把他请了出去。
仰山慧寂对老师的话也很纳闷儿,后来忍不住问耽源禅师,“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那井中的人呢?”耽源禅师反问道:“痴汉,谁在井中?”仰山无法回答,可是并不死心,又跑去问伪山禅师:“老师,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那井中之人?”伪山禅师出其不意地大叫一声仰山的名字:“慧寂!”仰山下意识地应道:“在。”
伪山禅师说:“看,从井里出来了!”
“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细节中!”这一大道理,就在这一声大叫中完全的化解了,并且留下更多的余味,促使来访者更深刻的认知,更长久的行为改变。事实上,隐喻故事本身并不特定指向任何道理,在应用的时候似乎也不需与所讨论的背景完全吻合。但这并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只需要给已经认知失调的、不断搜索新的认知元素、以减小认知失调所带来的不确定感的来访者指引一定的方向就可以了。
不过,在隐喻的应用方面,催眠较之禅又有许多的不同。禅多以单一的公案来启发学僧,并且完全开放,禅师很少设定领悟的焦点,对学僧的领悟也不置可否;催眠师则往往会在一次催眠中应用若干个隐喻,这些隐喻的目的,往往在于将来访者的注意力聚焦于某个问题上,前一部分主要在于问题的展开,后一部分则是催眠师结合具体情境的点评,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环。既激发了来访者的卷入与参与,又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聚焦,从而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