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等因素,甚至催眠中突发的意外的信息均可以作为催眠利用的对象。
对儿童,可以讲故事、虚拟游戏场景来催眠,这是利用低龄、的思维,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对饱受失眠困扰的某董事长,可以利用其管理者在数次的评估性会谈之后,确定影响其失眠的相关因素,了,问题清楚了。你看,就这些影响了你,让你放心不下。不过,然后跟他说“好你完全可以管理好他们,就象管理你的公司一样。您不需要亲自处理所有的事务,只需要让你的高管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它们顺利进行,你也可以自然入睡了,入睡了……”;对患癌症的花商,选用“种蕃茄”来催眠治疗,同样是利用来访者的身份,利用其兴趣所在。笔者也曾利用中国的“年”童话帮助儿童缓解腹痛,效果不错。先给腹痛的讲述“年”的童话,然后对他说:“‘年,很怕炮仗的,一放炮仗它就不敢出来捣蛋了。现在‘痛’在你的肚子里滚来滚去,他会怕什么呢?……我们捏捏它,把它赶出来,肚子就不会再疼了……”顺势再给他揉揉,肚子会真的不疼了。除了利用童话,还利用了儿童天性幻想的特征。
至于催眠过程中,突发的干扰性信息,也可以利用于催眠。比如,来访者己经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突然,墙角的闹钟启动,要整点报时了!如不作适当的干预,无疑会给处于深度催眠状态的来访者带来莫大的影响。此时,催眠师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个信息:“接下来,你将听到远处传来三声清脆的钟声,伴随着这三声钟响,你将会体验到……”从而把不利的突发的因素变成可控的、有利的因素。
实际上,催眠术与宗教之关系越来越远时,就会越来越依赖于意像性。一些学者甚至论断,催眠的感受性与来访者的想象力/幻想能力直接相关,也就越来越强调“利用”来访者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促进其卷入、体验相关情境,由体验而认知、行为改变,这是一般性的认知一行为疗法所不能替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