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反映到其行为上来,形成所谓的“意动信号”。
这些意动信号不仅可以指示其心理状态,还有一定的释放、宣泄的作用。意动信号在催眠发展过程中有悠久的历史。上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不自觉地利了意动现象,如睡行症、自发性舞蹈、幻视幻听(导引)(所谓天眼通)等。部分对意动信号的利用成就了部分宗教仪式、气功以及一些法术,眠服务。到19世纪,在欧洲,人们大量地应用摆锤,另一部分则继续为来预测、解读人们的心理:将一摆锤挂在被试的食指上,根据摆锤的方向即可判断被试的心里、“指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流行一种“读心术” reading)的游戏:一大群人坐在一间屋子里,大家协商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物体。然后一读心者进入房间内,在人群中选取一位,握住他的腕,在屋子里到处走,最后一定能够准确地找到那个大家共同注意的东西。
现在读心术己经较少人玩了。但是摆锤术在临床心理学尤其是催眠中还继续大量地应用,扶乱、请笔仙则等中国版本的“摆锤术”,在一些年龄的白领及大学生中大量的流行。不过现在人们不再视其为“神奇的力量”,1854年cheveul即已发现它不过是一种意动现象,是被试肌肉对思维的不自觉的、微妙的反应的结果。
当然,催眠中能够应用的,不仅仅是摆锤这样的工具。来访者的一切行为、动作都可以适当加以利用以引导、加深催眠。观察来访者的面部表情可以判断来访者是否进入催眠,以及催眠的深度:来访者面部放松,平顺呆板,身体不动,或者眼球快速颤动,呼吸浅慢提示进入催眠状态;皱眉意味着催眠中体验到不愉快的情绪等等;利用意念操作,则可易化催眠诱导,比如让来访者“看”自己的鼻尖或头顶可以让来访者快速放松,同时可以快速诱导来访者体验意念感受,感受周身感觉变化,有利于催眠深入;挑战来访者“动”的信念同样可以诱导、加深催眠,比如“现在你的手不能动”、“你的眼皮很沉重,想睁也睁不开”等等;最具操作性的利用意动信号,是催眠前与来访者协商一个“意动信号”,比如认可催眠师所呈现的信息即“点头”,这样催眠师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与来访者的潜意识沟通,达成催眠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来访者的卷入程度,减少催眠冲突发生的机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