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社会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2年9月2日 编辑:shphao 有316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内在的认知影响外在的行为

    抛弃消极的、无益的认知可以帮助自己感觉好起来。改变某些认知可以激励我们行动起来,为人生增光添彩,现目标。

认知不但决定我们感受事情的方式,而且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认知可以激励我们去做那些与目标一致的事情,例如跟朋友保持联系、坚持锻炼、培养业余爱好或者去解决某个问题。另一方面,认知也可以产生自我挫败的行为,例如办事拖拉、伤害我们所爱的人、把自己孤立起来,或者忽视自己的健康。也就是说,认知既可以产生有益的行为,也可以产生有害的行为。

    总而言之,认知分为悲观和乐观两种情况。悲观主义者对待世界的认知通常情况下都很消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会感到很悲观,甚至会不断地强化悲观的程序。而乐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他们的认知都很积极。

    有一个非常著名、非常经典的实验说明,外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只占50%,改变是由后天的认知带来的。

有一对双胞胎,他们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父亲酗酒吸毒,经常实施家庭暴力——实在是一个很猎糕的成长环境。长大之后他们弟兄两个纷纷逃离了家庭,开始寻找自己的生活*在他们30岁的那年,有一个心理学家为了研究基因与成长环境的关系去采访了他们。

    这对双胞胎中的其中一个人长大之后简直和他们的父亲一模一样,酗酒、吸毒、暴力这样的恶性行为一个不少。心理学家问他: “你知道这些是不好的吗?

    那个人回答: “我知道,但是我改不了。”

    心理学家问: “为什么会这样?

    那个人回答: “我知道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从小就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只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没有其他的可能了:”

    心理学家知道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当听到这个人的时,也不禁叹了一口气,感到既同情又无能为力。接下来去拜访了双胞胎中的另外一个。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另外的一个人事业有成,并又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得和乐融融。起初心理学家还在怀疑他是在作秀,后束又去观察了一次。心理学家在赞妖余,问他: “你从小生长的环境那么不好,但是却不像你父亲那样,真了不起。”

    这个人回答说: “您也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伤害我们这么深,这种伤痛舍伴随我的一生。但是我不能各去伤害我的孩子了,我不能把父辈那些不好的习惯再延续下去。我要给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我要努力做个好爸爸。”

    看到了吧,一对双胞胎,他们从小在相同的基因和成长环境中长起来,但是后来生活的质量确实天差地别。其中的一个是悲观的受害者,选择将地狱式的传统延续下去,而另一个却积极地创造了天堂一般的环境。这种截然相反的状况,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两个对事物的认知完全相反。所以沙哈尔老师提醒我们说,快乐和幸福感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和过去的经历,更多的是在于一个人的认知。

    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瑞兹奈斯基做了一项研究,参加实验的人是酒店里的清洁女工。

   心理学家将她们分为两组,测试她们的一些身体指标,比如血压、体重、血脂含量、心理指标等等。但是这位心理学家只会给第二组人员讲,你们干的工作其实就是在锻炼。过了几周之后,这位心理学家回来童新检查了女工们的身体指标,发现第二组人员的血压、血指和体重都明显降低,而自尊则有所增强。其实这两组人员都在做同样的工作,只是由于认知不同,当她们将日常琐事认为成是一种对身体的有益锻炼的时候,不论是对心理还是对生理都会带来很大的不同。

    沙哈尔老师认为,抛弃消极的、无益的认知可以帮助自己感觉好起来。而且,改变某些认知可以激励我们行动起来,为人生增光添彩,或者实现目标。

    曾经有一个同学问过沙哈尔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哈佛学生或者其他人的志愿服务意识?沙哈尔老师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那就是:改变学校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不再看做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优势。事实上,志愿服务本来就是一种优势。如果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到志愿服务的优势,那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6]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