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12年8月18日 编辑:shphao 有248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催眠术在刑侦司法中的应用

催眠能够极大的扩展当事人的记忆容量,帮助警察、刑侦人员利用到更多的、可能被忽视掉的信息、线索,曾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刑侦、司法领域。

100年前曾经有人探讨了催眠应用于侦察与司法的可能性,但那时人们对于催眠普遍持否定态度(人们对于麦斯墨被法国皇家科学院否定可能还一记忆犹新吧),和者寥寥,甚至美国于1897年的一则判例中直接宣称“联邦政府的法律不认可催眠”。此后70年间,美国司法基本不谈催眠。1968年,加州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的审理中,首次认可催眠记忆;随后,由于心理学家马丁.泽赖与洛杉矶警方的成功合作,催眠在美国司法界的应用迅速推广,到高峰时,曾有2/3的州承认催眠在司法中应用合法,认定源于催眠的证据与来自于其它途径的证据具有等效性;以色列于1973年开始将催眠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并认为能够有效地加快受害人或者证人回忆信息的进程,促进他们回忆起许多重要的事实和案件的细节。并发展出应用催眠侦察时所必须遵循的一套原则。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的相关数据迅速扩大,人们对于在司法应用中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积极推广转向了谨慎的探索,部分法律专家和心理学家甚至公开反对。现在,即使在美国也仅少数州谨慎采信来自催眠的证据,多数州已开始全面禁止采集催眠的证据。

人们对于催眠的态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源于对催眠属性及记忆属性的认识的深入。早期对于催眠全面的肯定,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被遗忘的材料不过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不被意识认识到而已,通过的适当的方式,比如自由联想、催眠即可提取出来,甚至可以回忆起早年的、现在已经遗忘了的、根本不能回忆起的早年经历。在这一期间,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记忆的广度上(希望提取更多的记忆)。诚然,催眠条件下,人们可以“回忆”起更多的材料,甚至更多的细节,但是,这是以牺牲记忆的准确性为前提的。有关一记忆的理论认为,记忆过程分为信息贮存与信息再提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储的信息会逐渐衰退,提取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歪曲与扭曲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信息的诱导下,更容易出现这些扭曲现象。而催眠的实质,则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这种社会现象会与施术者与被试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等密切相关,换句话来说,即是催眠有可能诱导信息再提取的歪曲与失真。实验研究也证实,催眠条件下,被试可以提取更多的信息,不正确的、歪曲的信息也明显地增多了。

另外,由于选择不适当的被试,选择不适当的催眠方法,近二十年来出现一大批催眠相关的司法诉讼,也阻碍了催眠在司法中应用。由于不适当的催眠(主要是舞台催眠)诱导,来访者出现严重的不适,包括持久的、过度的性亢奋,性情的改变、甚至严重的精神障碍等等。心理学专家与法律专家认为,催眠本身并没有错,但来访者本身可能存在着疑病(甚至诈病)特质,这些特质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催眠条件下)表达出来,影响信息的可信性。

因此本着司法公正性的原则,在考虑到催眠信息的可靠程度、结合当今司法现状与理念,审慎使用催眠。这一方面,以色列警方提出的一系列原则颇有借鉴意义:以色列警方认为催眠是提高刑事调查和审讯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必须:(l)证人和受害人同意与侦查机关合作,同意催眠的事实及细节;但对犯罪嫌疑人不应进行催眠审讯,除非犯罪嫌疑人自己要求使用催眠。(2)坚持被审问者在催眠状态下,心理是没有问题的,(3)侦察催眠的施术者必须是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学家。(4)施术者对催眠中所获信息保持冷静、警惕原则,引导语亦应当避免引诱倾向。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2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9]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