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12年8月16日 编辑:shphao 有494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催眠术提高运动的成绩

AndFisher等将331名大学生,按是否为校队运动员分成两组,结果发现运动员组催眠感受性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感受性与注意力专注程度、流状态(flowstate)呈正相关,支持将催眠作为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手段。

1889年始,催眠师即开始关注以催眠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Moll宣称在催眠条件下被试的肌肉力量是清醒时无法想象的。1955年Hottinger报道,催眠增加被试的背部力量与腿部力量。Roush则发现催眠可以增加握力、曲肘力及悬垂耐久力。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有一些体育心理学工作者将催眠应用于训练,大量的个案提示,催眠确实能够提高专业运动员的成绩。通过自我催眠,棒球手的平均击球率可以从上一年的0.276一跃而至0.405,并因此而入选全美棒球联盟的月最佳(Alman1983);通过自我催眠,职业高尔夫球手最终能够克服接近观众带来的焦虑,提高入洞技术,最后获得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大满贯;对三名竞技自行车运动员研究发现,催眠诱导还可以改善竞技自行车运动员的流状态(nowstate),提高其运动成绩;同样,催眠显著改善了5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流状态,提高其三分球投篮成绩,所有的球员均认为催眠干预有助于保持他们的自信心及放松的心态。Liggett则发现催眠能够提高选手的音像强度与效力;Barker和Jones发现催眠、技术提炼及自建模可以显著改善板球选手的自我效能水平及投球成绩,并且这种积极的变化在干预结束后亦可保持较长时间。Tachiya等研究发现自律训练中温暖双手暗示显著降低竞技状态时的焦虑,并且以程序性暗示效果最佳。

催眠提高运动员的机制,除了直接的增加肌肉的力量等因素之外,还可能通过一系列的间接的方式,如催眠可以改善选手的意像、提高自信、改善选手因焦虑而衰退的竞技水平,还可以利用催眠提高回忆水平来分析技术错误以及被压抑的意识材料。如在催眠条件下,被试可以确定一系列的时间把握、协同问题及位置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也有以年龄回溯技术,即在催眠条件下让选手回到其巅峰时刻,并让其明白为什么自己当时会表现得那么出色,从而提高选手的竞技状态。还有作者报道应用年龄回溯技术找到影响其技术发挥的潜意识材料;另外,还可以通过催眠,减轻运动员疼痛等伤病感,而增强成功的信心。对此,Nidef将其归纳为5点,得到广泛的认可:(l)可以发泄掉与过去心理创伤经历有关的感情;(2)可以提高在竞赛中的控制激活水平;(3)可以通过释放过去成功经验来增强自信心;(4)可以产生知觉缺失来减缓伤痛;(5)可以提高集中注意于重要环境线索的能力。

另外,Bather归纳有四种理论来解释催眠提高选手成绩。第一,催眠解释了左右大脑的功能,使得非优势半球的想像更生动,其积极的态度与期望更加确定可靠;第二,与第一种理论有一定的关联,认为选手的表现在一定的程度上与选手的保护机制相关,而催眠则可能减轻这种保护机制,从而使得其潜能正常的释放,也使得身体技巧也得以自然展现出来;第三,基于Nideffer的注意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催眠的积极效果是由于改变了选手的注意模式,从而使得选手将注意力集中于现有的任务,而不是外部的干扰信息:注意力变窄,选手忽略了许多不相关的信息,其二,让选手由内部注意转向外部注意,只要听催眠师的指令;最后,Barber否定了催眠状态的存在,他认为催眠的效果是由于态度与情绪的额外的力量。无论是正常清醒状态下,还是催眠状态下,激发动机的暗示将会取得与催眠一样的效果。实证性的研究也似乎支持他的这一结论。

不过与催眠提高专业(高水平)运动员成绩个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样本的催眠试验显示,催眠并不能提高初学者的运动水平:GreetandEngs认为,催眠与传统的暗示均无助于提高初学网球者的成绩;Ooormell也提示无论是的积极的后催眠暗示,还是积极的清醒状态下暗示均无助于初学者学会水上技巧,甚至不能抑制其对水的恐惧;Orlick报道全美剑术比赛中,催眠与放松组选手报告的焦虑少于控制组,但是三组的比赛成绩则没有明显的差异。Johnson,Masse报道,在仰卧推铃运动时,接受提高成绩的后催眠暗示者成绩未有明显的改变,而接受成绩将下降的后催眠暗示组其成绩真的下降了,后催眠暗示不能提高肌肉的力量。

催眠对运动成绩的作用,实验研究与个案报道出现了些矛盾,可能有几种原因:(1)实验可能使被试缺乏足够的动机去提高他们的成绩;(2)个案报道的程序本身就是为满足选手个人提高成绩的需要而设计的;(3)个体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也必须考虑。(4)指导语的针对性,也可能是出现这个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Johnson等比较了特定的指导语与催眠对于肌肉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以训令形式给出的指导语不能优化选手成绩,卷入式指导语再加上训令式的指导语则无论是催眠条件下还是清醒条件下,均显著提高成绩,并且在催眠条件下提高更多。在另一组实验中,他们还将被试按催眠感受性的高低分成两组,每组又分成两小组,分别接受激励(清醒)或催眠。每组均前测、后测其耗氧量、血乳酸浓度及呼吸商,结果提示单纯激励组及接受激励的高感受性组其耐久力均明显地提高了。他们认为,单纯的催眠而没有激励性措施,将不会明显改善力量等体格指标。另外,无论是在催眠条件下还是在清醒状态下,激励性指导语的效果是相等的。第三,导性指导语较镇痛性指导语有利于成绩的发挥,如果加上卷入式的指导语则效果更佳。最后,后催眠暗示确实能够促使选手按照预期的方向改变其成绩;高感受性被试同时接受催眠及激励性指导语者其成绩最佳。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2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9]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