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保健 - 心理保健
    发表日期:2012年4月11日 编辑:shphao 有822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自我接纳程度与心理健康

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都乐意去了解、去面对、并且无条件地接纳。它是个体自我客观化的能力,也是获得健全人格的主要条件之一。

自我接纳是个体生存的社会性需要。美国心理学家Ruff指出:“自我接纳是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一个人人格的完满和健康,来自于自我接纳带来的心平气和。一个自我不接纳者人格成份间的矛盾和冲突,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烦恼,而且大量的心理潜能因之而被消耗掉,使人们无法对现实生活表现出充足的热情、创造力和精力,严重者甚至无法应付日常生活,阻碍人的心理潜能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可能性,也就是怎样在一个不完满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自我上面,建立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趋于完满的自我。这就必须要经过三个环节: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变。首先要对自我的各个层面,都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如果有自我接纳的态度,他必然会丢掉许多的自我防卫和虚伪的掩饰,也就更能发现自己真实的形象,更好的认识自我。一个人自身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是不可能轻易被克服的。排斥的结果只是被不同程度、不同深度的压抑,而不能真正的消除它们。而被改变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接纳它。当你完全无条件的接纳并正视它的时候,转化也才会随之发生。只有接纳才能导致弱点的转化,提升那些消极的自我侧面,使自我不断趋于完善。可见,自我接纳是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自我接纳程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自我接纳往往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也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接触过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以及与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对我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们总是根据这些社会性线索来操纵和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并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接纳自己。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影响最大、最具特殊意义的人,主要是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朋友。和他们的关系,来自他们的影响,以及一个人对人的态度,都与自我接纳有着一定的关系。

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被称为“第二次诞生”、“自我发现”的时他们善于沉思和反省自己。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自我的同一和分离,对自我期价值的认同和否定,使他们常常生活在动荡不宁的心灵世界中,难以确立自我形象,难以接纳自我,常常引起心灵上的不适应。大量的调查访谈发现,许多大学生一方面无法看清自己,另一方面又没有自信接纳自己,但又迫切的希望能看清自己,接纳自己。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如何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让别人了解自己,让自己接纳自己,自信起来,这是一个想知道,而又不知怎样知道的话题”。因此对自我接纳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又相当紧迫的问题。

现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自我接纳与否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只有自我认可,心平气和的接受自我,才能增强自信,参与社会竞争,任何自卑、自大、自我中心、虚荣心过强都不利于对社会的适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罗(Masofw)和迈特尔曼(Mtti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等,其中自我接纳(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和自我接纳程度进行点结合面的干预,旨在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4]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