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12年4月9日 编辑:shphao 有278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催眠研究的心理学意义

两百年来,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让主流心理学界对催眠现象、催眠效果持谨慎的研究态度,甚至谈到催眠总是与巫术、控制、舞台表演扯上瓜葛。催眠疗法仿佛一块神奇的花园,麦斯默曾经无意中推开花园的大门,弗洛伊德曾经悄无声息的离开,赫尔盖德曾经辛勤播种生命的种子,艾瑞克森曾经耕耘了更为广阔的土壤……许多人匆匆的来,匆匆的去,催眠的花园却一直在那儿,等待着有心的人们不断吸取它的美丽与芬芳。

好奇和怀疑是科学的两个要素,正是怀着这样复杂的感情,本文开篇对催眠的定义、机制、生理基础、深度、感受性以及催眠现象进行了研究综述,这些对于研究临床催眠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实验减少了临床摸索的盲目,理论促进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并为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关于催眠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非常不充分,很多商家借着催眠这样“神秘”的字眼进行吵作,大众却并不知晓真正的催眠术到底是什么;更有甚者,借助“催眠”这样一个看似神秘的字眼进行非专业的心理治疗,迷惑患者,不仅滥用了技术本身,也给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带来更多附加症状。国内关于催眠的科学研究也少得可怜,对于这样一门传承已久,疗效显著、迷雾重重的治疗技术,以科学的态度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实属心理学研究的必要课题。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238]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68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72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12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63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