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12年4月8日 编辑:shphao 有189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催眠疗法的临床应用

催眠疗法广泛的应用在生理、心理疾病的治疗上。其临床应用经过了几次循环和发展,目前在行为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成瘾控制和焦虑治疗,此外还有催眠状态下精神分析,减轻疼痛和心身疾病的治疗。大量研究案例出现,并关注催眠治疗的标准控步,催眠疗法适用于哪些心理障碍的治疗,对什么人进行治疗,原理是什么。

Wadden & Anderton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自愿性问题和非自愿性问题。自愿性问题是自我培养的、习惯使然的、不适应的行为问题。在此类问题中,催眠治疗主要用于改变吸烟、贪食、酒精成瘾等行为。非自愿性问题表现为与来访者意愿不符的行为或症状,如焦虑、恶心、疼痛、皮肤疾病、哮喘等。哮喘、疼痛和一些皮肤疾病可能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恶化。他们对前期的研究总结表明:

A.催眠疗法更适用于非自愿的心理问题

B.在非自愿问题的治疗中,催眠感受性与治疗效果相关更明显

C.催眠疗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常有效,这取决于疼痛的类型和来访者的个体差异。

1、非自愿性问题:疼痛、肿瘤、哮喘

催眠广泛的应用于减轻多种临床疼痛,如分娩的疼痛,内外科手术,烧伤,头痛以及关节炎、癌症带来的长期疼痛。催眠状态下麻醉在实验室中通过疼痛刺激的方法进行广泛研究,尽量减少被试的疼痛。催眠感受性越高,被试的催眠麻醉效果越好。例如迁移性疼痛可能由于血管栓塞造成,进而带来血管过度舒张,产称暂时性失明、头昏和疼痛,在此类疼痛的治疗中,可以利用催眠进行放松,帮助血管舒张,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催眠感受性有很高的相关。

2、自愿性问题:吸烟和贪食

催眠广泛应用于不适应行为的矫治,如抽烟、酗酒、贪食、以及恐惧症的治疗。虽然已有具体的案例研究报道,但控制实验的结果却模棱两可。催眠疗法并不能确认比其他治疗方法好,治疗效果甚至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催眠的作用。

自愿性问题很难改变。虽然有大量催眠治疗成功的案例报道,但大多数控制实验表明催眠治疗并不比其他治疗效果更好。疗效与催眠感受性不相关也说明催眠诱导无助于治疗。非相关因素,如对疗效的期望可能使当事人的控制能力提高。此外,催眠在心理疾病的矫治上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贪食症,厌食症,神经衰弱,强迫症等神经症状,以及各种不适应行为。临床催眠师认为,一般来说,催眠治疗不适用于精神病患者和严重抑郁症患者,但也有研究表明,这些患者其他治疗方法也不管用,催眠治疗可能是最后的“手锏”。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238]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68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72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12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63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