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12年3月16日 编辑:shphao 有192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解释催眠的社会作用理论

社会认知(社会心理)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催眠不是一种变动的意识或认知状态,也不存在心理子系统的分离,而是在定义为“催眠”的特殊社会情境下正常的思维与行为过程。社会心理理论有时被称为关系理论,是指被试的行为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被催眠者按照他们的经验、信仰、期望以及对情境的内外需要制定出自己内在的社会行事准则,并依次行事。

Nieholasspnaos是目前社会心理学派最权威的学者。Spnaos(1986)指出,催眠研究围绕着广泛认可的维度即状态/特殊过程观点和非状态/社会心理观点展开争论。Spnaos认为特殊过程观点假设真正的催眠反应是自动的非意志行为,于是状态/特殊过程阵营里的研究者用特殊过程如意识分离来解释正常的意志行为如何在催眠过程中自动发生。相反,社会心理/非状态观点认为催眠现象与其他社会行为类似,不需要通过意识分离或入神等特殊过程来解释。PSnaos这样描述:根据社会心理观点,催眠行为是目标导向的,好的催眠被试经常表现出好像失控的状态,但行为的这些方面更多的被解释为意志行为而非自动的。被试在催眠过程中表现出非意志行为是因为他们对催眠状态有所预期,并且按照被催眠的模式去行事。

Spnaos根据两个因素来解释催眠行为:一是被试希望自己对催眠师来说是个好的催眠被试。二是他们使用相应的认知策略来迎合催眠指导语,让他们自认为是合格的催眠对象。认知策略使被试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并把他们的反应解释为非意志行为,以保持他们的“好被试”身份。可以说,催眠反应是自愿的、符合社会情境的策略选择。社会心理理论把催眠反应看作可以习得的认知技能,而不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spnaos目前把他的学说称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催眠反应中社会需求与认知策略的重要作用。社会作用理论主要强调被催眠者与催眠师之间的关系,包括心理分析理论、角色扮演理论和新行为主义理论。三种理论一致反对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1 心理分析理论

Ferud认为被催眠者只有把潜意识里对父母的情感转移到催眠者身上,回归到幼儿期盲目服从依赖的状态才有可能进入催眠状态。

2 角色扮演理论

Sarbin认为催眠无非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角色扮演。被试想要在扮演被催眠者这一角色方面获得成功,需要有角色期望(对自己催眠状态下行为期望);角色知觉(对催眠者要求体验的动作的理解);与角色有关的技能(如想象力);自我角色一致(自己在某些方面常常如何行动的思想是否与扮演一个被催眠者的角色吻合);对角色要求的敏感性。

3 新行为主义理论

Barber认为先前条件对催眠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先前事件的变量包括被试对催眠情景的态度;被试对催眠的期望;被试的合作动机;催眠者暗示的声音和语言:催眠者询问的声音和语言总之,社会作用理论强调催眠者和被催眠者之间的关系,否认催眠状态的重要性与异常性,认为催眠者(如态度、动作、声音、期望)与被催眠者(如角色期望、想象力)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作用理论对催眠临床实践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促进了催眠技术的发展,但更多的总结现象,并没有触及催眠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