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28日 编辑:shphao 有353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的表现及防治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的表现

由于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部分学生会产生心理失衡、情绪障碍,就目前的现状看,医学院校七年制学生的常常表现为抑郁、焦虑、偏执等。他们的学习心理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学习动力

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缺乏,是指学习没有内在的驱动力量,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无学习兴趣,厌倦学习,尽量逃避学习,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社会责任感不强;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缺乏自我效能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被问题和困难羁绊。

2 学习动机强度不当

缺乏动机或动机强度过弱,就会出现学习专注能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行为不易发生和维持;学习动机过强,则表现出迫切期待成功,不能容忍任何失败。通常,高成就动机学生始终关注自己的学业水平,目标较高,自我总感到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成绩不够理想,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体验。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常常会感到付出总有回报,无论如何努力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目标难以实现,心理压力剧增;相反,低成就动机学生定位于“混”张大学文凭,满足于各门功课“过得去”,因而学习压力反而较小,比较轻松。更多的学生居于中间状态,学习上有压力而无动力,有信心而无毅力,不能持之以恒。

3 过度的学习压力引起考试焦虑

大学生中,正常的、适度的压力是学习所必须的,若压力过度,则会对学习起负面作用。一些刚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想保持名列前茅的地位,使自己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中,精神过于紧张,学习上焦虑不安。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背负着家长的较高期望或一定的经济压力,产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整天“一筹莫展”。因为日常的学习焦虑引起考试的焦虑与怯场。表现在考试前后的精神紧张恐惧、心烦意乱、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则心跳加快,软弱无力,有时还会全身发抖,甚至晕厥。

4 长期学习疲劳致使学习效率降低

学习疲劳是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生理疲劳主要是肌肉受力过久引起的如肌肉麻木、腰酸腿疼、打瞌睡等等。心理疲劳一般是由于长期从事心智活动,大脑得不到休息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忧郁烦恼、学习效率降低。其中,心理疲劳是学习疲劳的主要表现方式。学习疲劳是一种保护性抑制,通常情况下,经过适当的休息即可恢复,但是经常过度的学习疲劳,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和烦躁情绪,学习效率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主要是: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学习时间过长,不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内容难度较大;睡眠时间长期不足等。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压力下没有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通过学习时间的无限延长来达到预期目的,久而久之,“事倍功半”,反而更加重了学习心理压力。

二、学习心理压力的调节及防治

1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课程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医学基础课程注重记忆,比较缺少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的能力的机会。枯燥的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相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另外,学生表示希望任课老师课堂上能多教一些实用的知识,特别是和临床方面有关的知识。分散考试时间,使学生有比较完整充裕的时间复习,避免考试集中在期末,备考的时候压力大。考前应了解学生的状况,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告诉他们考试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发现学生考试前睡不好,没有食欲,健康状况差,心理负担很重,应及时给予帮助,适当降低专业课考核难度。

2 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增强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组成,这三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在构成学习动力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学习动机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的作用最大。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发现有困难学生要及早给予个别学生心理辅导,使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学习心理,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精神环境。

3 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仍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高估或低估自己,因此,应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群体生活的社会意义,明白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懂得自尊与尊重别人,并乐于与人协作,从而使原来的自尊心提高到一个更理性的水平。一个人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反映着其心理的成熟程度,我们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身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就是对于自身的现实能力,既要看到自己的客观优势,树立自信;又要看到存在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避免盲目自大。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