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 - 性心理
    发表日期:2011年11月20日 编辑:shphao 有6021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卖淫女性的心理调查分析

在门诊工作过程中, 我们留心观察了部分卖淫女性的心理性格特征。并对她们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测试, 发现她们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健康状况。我们就此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发现大部分卖淫女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质倾向。她们的性格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如主观臆测性强; 易冲动、好自以为是; 喜爱追求完美; 判断力及自控能力较差; 情绪易改变、易烦恼等; 性能力方面存在性冷淡及求新、求奇的倾向。一般情况下, 又可表现为性格内向等多面性特点。

以往研究资料显示: 影响卖淫女性从事卖淫活动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 1) 以获取收入为目的而从事卖淫活动占31.59%; ( 2) 非自愿从事性活动的亦占22.67%; ( 3) 心理因素影响的卖淫女性仅占19.83%; ( 4)其它因素影响的占25.91%。我们观察结果与此资料有较大差异。在所观察的卖淫女性70%以上存在神经质的心理基础,其次为获取收入型, 非自愿而从事卖淫活动的仅占3%。同时还发现卖淫女性中以初中以上( 包括初中) 文化程度为主占82%, 大专以上仅占6.8%, 初中以下的占11.2%。为何在卖淫女性中出现初中以上、大专以下的文化层次占绝对比例这一现象呢? 我们认为这与其所受教育程度有关, 在其原有神经质精神基础上, 所受教育起了激发作用。在这个群体中的女性因其所受教育能一定程度地理解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又因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制约着她们对性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理解, 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心理冲突, 其所受到的教育既是她们理解性方面的钥匙又是限制她们在这一领域进一步探索与思考的绊脚石, 她们只能处于肤浅的半知半解的状态。在其原有神经质的基础上,内心对性活动的思索与追求战胜了社会、法律及伦理等对性活动的外部约束, 促使她们不断变换性活动的对象来缓解其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在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支配下借此来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当这种短暂的心理缓解期一过,又处于其内心的不安与空虚状态, 这样又促使她们进行下一轮的紧张--缓解过程。这样的周而复始, 以至不断。这些女性进行性活动的目的并非为获取收入, 而期求缓解其内心冲突才是其不断进行性活动的主要原因。

此外, 还发现另一个显著的特征, 在这些卖淫女性身上存在着身体的性行为与感情因素之间的一种完全的分裂。该群体在性生活时, 有很大比例的女性存在着心理与躯体的分离,虽然其躯体是性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其心灵却在整个事件之外, 这时的她们很少或几乎没有性活动的兴趣可言。她们在纯粹的性活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冷淡或很快变成性冷淡。即她们在性活动中表现为被动,屈从或无激情的性活动过程。这种状态不一定一开始就表现出来, 多数是在她们的第一次性活动之后才逐渐表现出来, 这种心理变化的形成过程可以解释为: 由于其原有的神经质精神基础,在第一次性活动时身体与心理的冲突诱发而逐渐形成。由于第一次的性活动,不能像她们长久所渴望的那样令人愉悦。第一次的性活动往往伴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痛苦, 以及伴随而来的因第一次性活动所丧失贞洁后的失落感, 使她们改变了对性活动的神往与渴望。影响了她们以后在性生活中的积极态度。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第一次性活动,对这些女性来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 我们认为卖淫女性存在心理改变的影响因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的简单混合, 而是由个体素质因素所决定。即她们的神经质精神基础所决定的。要想改变卖淫这一丑恶现象,单纯从社会方面来处理是不够的,应从自身素质与社会因素相结合这个途径来解决问题, 至此, 医学领域在解决这个问题中的重要性就显露出来了。要借助于医学方面的手段尤其是精神医学方面的手段改变卖淫女性这个群体存在的基础,改变这个群体中的性冷淡状况,改变这个群体存在与滋生的环境才是消灭卖淫这一丑恶现象的根本之法。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5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56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99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47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30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