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1年10月21日 编辑:shphao 有246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青少年学生厌学心理与矫正策略

据调查,学生流失最根本的原因是厌学,由厌学而旷课、逃学是中小学生特别是职高生中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具危害性的问题。现就学生厌学、辍学问题谈我一孔之见。

一、学生厌学心理的外部表现

学生一旦产生厌学心理,便会毫不掩饰地在行动上充分流露。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会窥见。其外部表现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放纵主要指学生对学业的放纵。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学力低下,另一方面他们压根儿也未存心搞好学习。因此,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东张西望,无精打采,甚至影响他人学习。对于作业敷衍塞责,马马虎虎,或干脆置之不理。这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往往认知活动水平差,在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中完全外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他们对于学习普遍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讲不专心,记忆的方法和习惯不良,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的动力不足、效果不好。说谎学生厌学后的最大希望是脱离学校的“樊笼”。为达其目的,在家里他们对家长撒谎,而在学校里对老师撒谎,表现为没病装病,谎报实情。这些学生的自尊程度较低。调查中发现,经常旷课的学生自尊、自信水平特别差,他们很少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掩饰自己,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和自暴自弃,失去了应有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他们会积极地寻找其他的途径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表现得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与老师对着干,直至旷课、逃学,出没于校外游戏机房、舞厅、网吧等青少年不适宜的场所,寻找刺激、混日子、消磨时光。

对抗其表现为故意找岔子或钻牛角尖,以对抗老师,致使班级某些工作难于开展。如果这类学生在班级中颇具影响力则更难对付,其后果也更严重。这些学生人格特征大多呈内向、情绪不稳定型。经常旷课的学生内向型的明显多于外向型的,情绪不稳定的显著多于稳定型的。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反应缓慢、适应性差、焦虑、忧郁,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

奢望这些厌学的学生常奢望天天是周日,学校天天有意外情况而放假。他们甚至希望老师- 特别是班主任. 天天生病或有事出差。这些学生往往还表现出特别小心、谨慎、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二、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生活的压力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那么学生厌学思想的产生也缘于此。学生一迈进学校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将是紧张而有序的空气,有的甚至是超负荷的重压/ 此时,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一部分学生自然落伍了,但他们又不能放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后进生,更可怕的是,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衍生,时间一长,这些后进生又怎能不厌学呢0 那些中等生虽然有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想法,也曾为之努力,但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方法等因素影响,却始终难以如愿以偿。一个人竭尽全力还是不能满足愿望,那他们的原动力和上进心就丧失了,于是中等生因此成为后进生进而厌学。个别优等生也会成为后进生,这主要是心理负担的作用。优等生不愿因自己的松懈落伍让师生产生不好的看法。因此,他们时时处处严于律己,无形之中背上了“保优秀生”的包袱。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容易受到损伤的,往往一次失利即会令他们一蹶不振。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生也会加入后进生的行列,而且他们一旦厌学,其后果更为严重。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本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但往往由于部分家长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致使学生厌学,其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使其丧失了进取心而不思学习、厌弃学习,以致于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作业、考试错误百出,学业成绩不良,加之在当前激烈的升学竞争背景下,他们一直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中,进而产生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动机,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低自尊的心理水平会进一步加重其厌学的情绪,进而导致旷课、逃学行为的发生。社会负面诱惑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所面临的是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的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不在摧折着学生那经不住诱惑的意志。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合力下,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流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形成了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那些内向、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型个性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旷课行为。由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学生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到阻碍,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导致他们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时注意力极易分散,极易疲劳,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下降,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丧失、讨厌学习、害怕上学的旷课行为。

偶然因素的作用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偶然性。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某些偶然事件的发生而给学生带来的厌学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我们对某些事情的思维过于简单,处理过于疏忽。也许我们对待学生不够公正,对学生的违纪处理有些粗暴,言辞可能偏激⋯⋯也许正是这些“疏忽”,才导致了后进生难于“医治”的厌学心绪。有的心理学家将厌学旷课的学生分成多种类型,但不管那种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自我能动性”。他们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自觉排除来自环境的各种干扰,不能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是采取消极的旷课逃学行为来逃避学习困难。究其本质,根本上还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来激励他们的学习。

三、厌学的矫正策略

如何有效地防止和矫治学生的旷课、逃学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呢? 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心理教育和矫治的策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与旷课、逃学行为高度相关,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1 ) 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教师需要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方式唤起心理不良学生的自尊心,并利用自尊心进行教育;要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心理不良的学生,防止一切伤害其自尊心的做法和事件的发生。(2) 要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非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自尊心,如果片面强调个人的自尊心,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只顾个人荣誉而不考虑集体利益,因此在培养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激发其集体荣誉感。教师要为心理不良学生提供和创造集体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与班级、年级、学校、国家等荣誉的关系,使其为损害集体荣誉的错误行为而产生内疚感,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回集体的荣誉。(3) 要帮助学生去掉自卑感,恢复自信心。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则要恢复其自信心。为此教师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心理不良的学生,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积极的一面;应长善救失,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应引导心理不良的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鼓励他们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觉的反省和反思,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理想、意志、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可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的形式,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告诉学生不能因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进取心。

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多向联系开家长会、家访和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是加强联系的好方法。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做好家长工作,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可组织讨论,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丰富校园生活学生能力有别,兴趣各异,学校应丰富学生生活,抓好音、体、美特长生训练,成立各科兴趣小组,常开展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歌咏比赛、书画展览等,给学生以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从情感教育入手,密切师生关系情感教育对于密切师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教师能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教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处处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一定要严而有理,严而有方,严而有度,严而有爱。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要严于律已,多给学生一份爱,多让学生感受到一份爱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除了加强自身思想文化修养,提高教学水准,赢得学生的尊重外,还要遵循德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尤其对双差生,更要热爱、关心、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他们交朋友,作知音,放下教者的架子,切不可动辄教训、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爱是教育成功的一半”,只要师生关系密切了,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