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11年10月6日 编辑:shphao 有444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催眠的副作用与处理方法

  催眠中,人们追求的是催眠效果——良性效应。一般来说催眠是没有副作用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催眠的副作用产生于催眠师的不良暗示,也就是说不良的语言诱导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因此,催眠中应避免错误的诱导。催眠前应拟定一套完整的、规范的指令方案,施术中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以不伤害被催眠者为原则,尽可能避免催眠副作用的产生。然而,产生了副作用也不可怕,通过再一次催眠即可消。

    1.催眠副作用的处理

    在催眠过程中,由于催眠师的某些失误,尤其是出现语言诱导错误,或者出于被催眠者自身的原因,产生一些负性反应,或者副作用也是不足为怪的。这种情况下,作为催眠师一定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应对,妥善处理。催眠中最容易出现的四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办法:

    情绪剧变及其处理

在催眠过程中,由于触动被催眠者的心理创伤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引起其潜意识的情绪激动而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出现对催眠者的敌意、对抗甚至谩骂,或嚎啕大哭等。对这些情况,催眠师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惊慌。要知道这恰巧是有效治疗的开始,这说明已触及到被催眠者的“要害”和“痛处”,即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一旦这些东西得到释放和消除,病情就会缓解或痊愈。   

排除这一故障的办法,仍然是语言诱导,催眠师应以诚恳、理解、宽容和支持的态度,用婉转动听的语言进行暗示:“我完全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你这种心理是长期压抑的结果,你受到的伤害和经历的痛苦太多,你很不容易,我知道你是信任我的,你就病痛快快地把你的痛苦发泄出来吧,发泄出来你就会平静下来,我很同情你,也很乐意帮助你。”通过这样的暗示和诱导,被催眠者一定会安静下来。如果还有敌意,催眠师也不必紧张,可继续用上述语言反复诱导几遍,加大信息量,或者适当调整语言内容,比如说“我是你的朋友,你一定会接纳我,信任我,我们一起来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等等。只要催眠师自信、坚定,科学地运用语言艺术,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②感知障碍及其处理

    催眠村程中,由于暗示语不当或被催眠者感觉阈的改变,就会出现躯体的感知障碍,如肢体无力、抽动、躯体疼痛、头疼、恶心等。这都是语言诱导失误或程序不到位引起的。比如在暗示中说:  “你的下肢无力,抬不起来了。”最后又未做解除无力的暗示,被催眠者就有可能会一直处于无力状态。遇到这种情况,只需做解除无力的诱导就行了。躯体疼痛或恶心也一样,遇到这种情况,给一个解除信号即可。

    ③呼吸困难及其处理

    同样,由于操作不当的原因,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可出现胸闷或呼吸困难,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处理,不然,可能会造成较严重后果。因为胸闷或者呼吸困难,可能缘于呼吸系统功能改变,也可能与心血管系统有关。比如,被催眠者的心脏功能不好或者本身就有心脏疾病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催眠中都应考虑到的。遇到这种情况可作缓解处理,比如说,可加以“你的呼吸逐渐平缓了,恢复正常了,你的心跳也恢复正常了,不要紧的,会好的”等等暗示,也可做叫醒处理。

    ④呕吐现象及其处理

    比如有厌食症或者胃病的人,在接受催眠的过程中,由于催眠者操作不当,可能出现呕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也应该冷静。在这种情况下,催眠者就要做物理上的处理。比如说,抚摸被催眠者的胃部,清理其呕吐物和擦洗脸嘴等,以安抚慰藉被催眠者。更要做心理处理,要反败为胜。比如可以暗示:“今天呕吐以后你的厌食情结会消失,你会恢复正常的食欲,你一定会好起来。”或者说:“今天的呕吐对治愈你的胃病很有帮助,你的胃病一定会好。”等等。当然,如果被催眠者的呕吐不是出为上述原因引起,即被催眠者没有厌食症或胃病,而是因为催眠师的诱导失误造成的,则只需要反暗示即可。

    2.后催眠副作用及其处理

    后催眠副作用是指被催眠者醒来以后出现的一些如身体、心理、情绪等不良反应。这一般是由于催眠中催眠师暗示不当或被催眠者对催眠的恐惧心理造成的,只要经过再一次催眠性暗示即可消除。若有一些轻微的反应,随着时间的延续,也可自然消除,不必太多的担心。后催眠反应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物理反应

  有些人催眠醒来以后出现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或疼痛、胸闷、恶心等。出现这些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催眠时间过长,在深度催眠状态下突然将其叫醒,叫醒前未作舒缓暗示等。

  ②心理反应

  有些被催眠者醒来以后,出现记忆力减退、多梦、情绪抑郁或急躁,有的人甚至山现人格改变等。这些都是因为催眠中,催眠师暗示失误或诱导不当造成的。人格改变则有可能是因为催眠师将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灌输给了被催眠者,或者是催眠师的一些不良的人格因素影响了被催眠者。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再催眠予以调整。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1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