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1年9月27日 编辑:shphao 有196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分析

一、心理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

由于心理学视野中的主体性已向主体间性转变,所以心理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也在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发生转变。心理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是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的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自主的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并在行动中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含两种关系的统一: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复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他们共同的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关系,即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模式。心理学原理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更新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心理学原理注重强调个人内在潜能的有效开发,以个体为定向,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主要解决人的发展方向问题,使个人适应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实现个体道德人格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鉴心理学原理进行德育工作,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个体道德的发展,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实效性。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发挥“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主动作用。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空洞的说教,形成一言堂的授课模式。虽然开始重视社会需要,但却轻视学生的个体认同。教育者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一种工具,突出它的政治功能,却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现实的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是用固定的政治理论内容和政治思维来要求和限制人,立足点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与需求,屈从于社会的政治目的,简单的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根本的立足点没有落在对人性的完善、对人格的发展和对人的尊重与关心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师生地位不平等-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凭借其知识阅历的优势对受教育者进行“填鸭式”灌输,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仅仅被看做知识的容器,抑或是被改造的对象,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在知识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进行内化,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缺乏互动主体意识-从教育者方面来看,教育者处于中心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同时教育者只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育经验,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注意研究环境变化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把受教育者仅看做是被动接受的客体,不提倡甚至是压制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质疑和提问,按照一个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特殊性,导致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否认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自己的主体性。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系统集中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系统性的理论灌输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同时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及时传达贯彻,还能够能够将和科学知识系统全面的传授给受教育者,利于集中接受各种必需的知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教育对象,内容方法途径的针对性效果不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单向式灌输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者选择和应用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自身出发,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性原则的僵化的教育方法,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人生,缺乏情感交流,忽视尊重关怀,正是这一理解误区致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重视施教主体而轻视受教主体的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者被赋予很大的权威,利用强制灌输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说教。而将富有主体意识的受教育者置于绝对客体化的地位,让他们消极被动地接受施教者的说教。这种过度功利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受教育者成了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规范和为政党、阶级和国家实现其政治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工具。

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动接受对教育内容一知半解,难以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色彩。这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强制性灌输方式引起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与反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者被认为是一定阶级和社会要求的代言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理所当然是活动的主体。客体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和需要被忽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我们从理论上对把受教育者归入了主体性一类,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上的“应然”状态而非现实的“实然”状态,在现实中的主体地位与理论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者还没真正把主体性这种观点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付诸实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影响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影响有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而促使的文化心理:即长期家国天下的传统思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主体--教育者只是知识的传达者,把受教育者当做单纯接受知识的非主动性的客体,填鸭式的灌输方法也在教学过程中大为使用,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进而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难以思考和创新;而受教育者因此迷信教育者的权威,教育者的权威性一般是通过制度认可的,受教育者对这种制度认可的权威一般不会心存疑虑而是全盘接受,同时也就不会思考教育者是否具有与其权威性相匹配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品德觉悟和能力水平,自己应该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灌输。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会对教育者提出问题和看法,对教育者传授的内容也不会进行思考,全盘接受,更不会提出与教育者相左的观点。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减弱。

四、心理学视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面临的挑战及分析

(一)教育环境面临的挑战

急剧变化的教育环境:从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这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涉及人们思想行为的各个领域,西方国家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意识形态内容也将依附于物质形态的产品,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必然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的方法模式,如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和极大的挑战。随着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企图颠覆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极力宣扬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和平演变”,因此,政治、思想领域内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将是长期和复杂的。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两个历史转变’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创新、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如何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心理学方法,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提其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头脑中占主流,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

(二)教育中心任务面临的挑战及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内化为教育对象思想的过程,“它是一个由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教育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尽量全面地掌握他们的身心特征和思想状况,因人而易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调动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单纯的思想灌输,将科学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学生,较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个性的发展,在心理方面也没有做到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心理诉求急剧增加,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就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以人为本,尤其是关心学生的心理层面,这就为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时刻不偏离马克思主义防线,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更多的关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真正的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个体的道德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完整人格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将是极大的挑战。

(三)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面临的挑战及分析

素质与教育要求的不一致、结构多元化、需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使教育对象不能单纯的接受教育者的知识灌输,还要在学习上增强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复杂与多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不断创新与完善。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一些有效的原则方法,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心理学相关原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强调针对性,提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一原则的运用恰恰是以承认个体的心理和思想特征的区别为前提的。

(四)教育方法及途径面临的挑战及分析

信息失衡带来的教育主动权的消逝、解构主义浪潮下主流意识消退带来的教育主动权的消逝,使得对方法和途径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下的方法和途径在新形势下面临挑战。传统的偏重于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性原则的僵化的教育方法,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受教育者。一直以来,“两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虽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注重理论传输,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的需要以及人的幸福,并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同时也需要我们寻求一种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更为科学化、人性化的,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方法。现今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它的当代价值,就应该关注解决实际问题,把严重而将要引发的消极行为的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45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7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10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5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