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1年8月4日 编辑:shphao 有415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学知识在采访中的运用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新闻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与“访”两个方面采, 是指在采访活动时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思考和采集访, 是指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及规律作为新闻活动过程的第一阶段, 采访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意识转化为主观认知的过程。

新闻采访充满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心理互动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是能否成功进行采访的关键因素 因此,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心理学知识运用的技巧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能将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实际的采访和新闻制作上, 对提高记者采访水平和效率,从而提高新闻的质量, 都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一、采访前, 要对被采访者所属群体的共性有深入了解

任何个体都是从属于特定的群体 采访前,需要对这个群体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了解 群体的共性, 也可以理解为群体心理, 指的是那些身!处境或者职业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 根据相关资料或者经验分析,记者大致上应该了解受访者所属群体的心理共性这些群体心理的基本认识, 对记者采用适当的问题和提问方式都比较有帮助针对不同的群体, 比如干部,对他们的提问,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对于科学技术工作者,则要针对他们的研究领域或者专业兴趣进行提问, 引起他们的兴趣。这种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共性认识, 可以帮助记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受访者在心理上接近,建立交流的基础, 为进行成功的采访做好铺垫。

二、在群体共性基础上, 分析被采访者的个性心理

在对被采访者的个性心理把握上, 我们可以从受访者的气质类型人手 在心理学上,按照个体的人格倾向, 划分个体不同的气质类型 运用比较广泛的分类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一般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受访者性格比较外向,容易接近,他们往往比较乐于与记者合作, 回答记者的问题但他们也很可能会滔滔不绝, 与记者主题相偏离 因此, 对于这类受访者,记者可以让受访者表达其积极性, 给予发言权, 但要注意保持头脑冷静, 保持一种公正、客观、“旁观者”的态度,并注意适当引导话题,使谈话按预定的主题进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受访者则性格比较内向, 通常比较谨慎保守, 往往会比较沉默寡言或者态度模糊 针对这样的受访者, 记者可以从对方熟悉的话题切入, 或者以受访者的职业背景等来开启采访,同时表明目的,消除顾虑, 让受访者的态度清晰明确起来,并保持足够的耐心.面带微笑,用肯定的肢体语言来鼓励受访者,增强其自信。

三、注意观察受访者的细微

表情或动作采访中, 记者要对受访者的细微表情或者一举一动时刻关注, 能“察言观色”,并随机应变 在记者与受访者的采访交谈中, 彼此的一些神态!表情!细微动作等, 都是传递心理活动的信息 这种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信息或者形态信息记者要对这些表情或者细微动作传递的信息有所了解, 才能掌握采访的主动权 如果受访者两手不自觉地不断搓动, 表示他情绪比较紧张 面对这样的情况, 记者可以用说笑或者适当的肢体接触来降低其紧张程度 如果受访者在回答时下意识地膘一眼记者手中的笔记本,表示他可能是没有自信, 或者是对自己的回答没有把握,这时,记者可以肯定地点头或者用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对方 另外, 如果受访者比较注意记者的反应, 表示他在问记者“我是否谈得切合主题“或者是他在捕捉“记者满不满意”等信息,此时, 记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出对方的意。

图, 并给予肯定或引导

总之,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注意心理知识运用的技巧, 这有利于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当然,对采访中心理学知识运用的技巧,具体更详尽的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揣摩,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新闻心理学原理,随机应变,才能使新闻采访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477]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7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600]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10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5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