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催眠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11年6月8日 编辑:shphao 有289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催眠技术在侦查领域应用的注意事项

催眠技术在我国侦查领域应用的注意事项有:

( ) 催眠前记录证词或供述

催眠前要先记录证人、被害人的陈述, 将催眠前证人、被害人所知道的内容与催眠中证人、被害人回忆起来的内容分开保存, 这是很重要的。

首先, 催眠前的陈述记录是分析判断证人、被害人是否符合接受催眠条件的重要依据。若证人、被害人在催眠前陈述中, 积极配合询问, 但只是由于某些案件细节记忆不清, 以至于影响到某些情节的印证或某些证据的搜寻, 那么在其完全自愿的前提下, 侦查部门是可以聘请专职侦查催眠师对其实施催眠的。

其次, 催眠前的陈述记录是对比、印证证人、被害人催眠中陈述的重要资料。证人、被害人进入催眠状态后, 虽然不可能故意说谎, 但是也有 虚谈!的可能,因为任何人在催眠状态下都有可能说出一些自己想象的事情来, 这是由催眠状态下意识恍惚、易受暗示性强、判断真实与虚幻的能力降低等原因所导致, 并且是无法绝对避免的。加之难免有一些证人、被害人受突然出现的某种利益驱动, 伪装被催眠, 作出虚假陈述以误导和蒙蔽侦查人员。对此, 侦查部门则可以依据催眠前的陈述记录大致把握催眠中陈述的真实程度。

再次, 催眠前的陈述记录是催眠操作失误后能够提交法庭的重要证据。如果侦查催眠师不慎在催眠过程中对证人、被害人施加了有关案情的暗示, 那么经历过催眠的证人、被害人的供述将不再被法庭认可, 因为该证人、被害人的记忆可能已经被一时或永远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证人、被害人在催眠前的陈述将作为重要、有效的证据被法庭采信。

( ) 避免有关案情的暗示性提问

催眠的实质就是一个自我暗示的过程。进入催眠状态, 需要通过催眠师的暗示引导语, 使被催眠者身心放松, 意识逐渐恍惚。而这里所谓暗示性提问, 特指的是催眠过程中有关案情的暗示性提问。这两种 暗示!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催眠师说 想象你现在坐在你最喜欢的座椅上看着电视机, 里面正在播放着那天你经历的那件事!, 这种说法就属于催眠暗示; 若司法催眠师说 你那天看到的男人穿的是红色的衣服吗!, 这种说法就属于有关案情的暗示性提问, 很可能犯罪嫌疑人看到的不是男人, 也不是穿着红色衣服, 却因为催眠师带有暗示性的提问而使其想象到那天确实看到了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男人, 并且坚信这个记忆是真实的。催眠暗示是必不可少的, 而暗示性提问则应尽可能避免。笔者认为避免有关案情的暗示性提问的方法有:

第一, 催眠前研究设计提问内容时, 应尽量选择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 如 你看到的人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这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封闭性提问,如 你看到的男人穿的是红色的衣服还是绿色的衣服!, 这之后你回家了还是去单位了呢!等。显而易见, 开放式提问更多引导证人、被害人自由回忆和陈述, 相比之下, 封闭式的提问若不能穷尽所有可能, 则极容易诱导证人、被害人作出虚假陈述。

第二, 催眠师应避免给予批判性、否定性回应和重复性提问等负反馈。批判性、否定性回应, 即证人、被害人针对催眠师的提问, 陈述其获得的记忆信息时, 得到催眠师的质疑或否定, 如 犯罪嫌疑人怎么能是穿红色衣服呢!, 犯罪嫌疑人不是开车逃跑的!等。重复性提问, 即证人、被害人已经陈述了相应的记忆信息, 但催眠师仍反复几次提出同样的问题, 如 犯罪嫌疑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你再想想看犯罪嫌疑人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等。批判性、否定性回应属于明确的负反馈, 易导致证人、被害人将先前提供的真实却不被需要!的记忆信息, 替换成不真实的却被 需要!的信息。重复性提问属于含蓄性负反馈, 易导致证人、被害人在得到催眠师不接受先前提供的陈述的暗示后, 依据催眠师提问中所体现的期望和倾向, 为迎合催眠师或应付询问而作出虚假陈述。

第三, 避免过度增强证人、被害人回忆的自信心。证人、被害人由于在觉醒状态下无法回忆起一些关键信息, 所以选择催眠。其已被告知催眠有能够帮助回忆的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增强了证人、被害人回忆的自信心。但若在催眠前反复强调你一定能回忆得起来!, 过度增强其自信心, 则可能导致证人、被害人虚构记忆。正确的做法是在催眠前告知证人、被害人回忆不起来也没关系, 我们还有其他的侦查途径!,对于回忆不起来的内容, 不要虚构!等。除此之外, 斯库勒和洛夫塔斯的研究发现, 正反馈, 即对证人、被害人回忆内容的肯定和赞同, 也可能会不适当地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使证人、被害人盲目确定那些原本记不清楚的信息。正反馈还可能导致证人、被害人已经发现了先前陈述有误, 但为了迎合催眠师对先前陈述的认同, 而决定放弃提供新发现的真实信息的情况发生。因此, 正确的做法是催眠师应避免对陈述作出个人的评判。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4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