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催眠 - 催眠术
    发表日期:2011年6月6日 编辑:shphao 有302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刑侦催眠的重拾记忆方法

重拾记忆, 就是引导催眠状态下的证人、被害人,回忆那些在觉醒状态下无法回忆到的与案件相关的信息。侦查中运用催眠获取记忆信息时, 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 年龄倒退法!。年龄倒退法就是用催眠追溯到过去, 使忘却的记忆复苏。年龄倒退法可以让证人、被害人的回忆倒退到任何阶段, 甚至其心理生理状态都会返回到那个时候的状态。倒退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可以从目前的年龄一岁一岁倒着算回去, 也可以一个月一个月, 甚至一天一天倒着算回去。侦查中的催眠, 最常用到的是指定特定场面的方法, 即在证人、被害人被诱导、深化进入催眠状态时, 可以暗示其 你会回到某天某时发生某某事件的现场!, 直接让证人、被害人回到当时的现场去回忆。

当证人、被害人回到当时的现场开始回忆时, 可以利用心像荧幕法( 又称影像观察法) , 暗示其正坐在自己最喜欢的椅子上, 通过电视荧幕观看描述当时事件发生、发展经过的纪录片, 并将其看到的原原本本地陈述出来。施用心像荧幕法能让证人、被害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回忆事件, 而不是作为当事人回忆, 这样做主要有两方面优势: 一是该事件的经历可能对证人、被害人的精神影响很大,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下, 会干扰回忆的客观性, 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则会使压力引起的主观因素减少; 二是证人、被害人往往容易围绕着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或自己关注的事情进行回忆, 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则可以更整体、更全面地回忆, 除了证人、被害人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外, 对于周围人、事物的细节也会回忆得较为充分。

催眠师应当给予证人、被害人足够充分的时间进行回忆。此外, 在催眠重拾记忆的过程中, 催眠师还可以尝试结合其他能够有效帮助回忆的询问方法, 如认知询问法。催眠状态下证人、被害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催眠师在引导证人、被害人进行回忆时, 可以借鉴和利用认知询问法之背景重建、陈述细节、转换角色和改变顺序等相关技巧, 使得重拾记忆的效果更加明显。首先, 帮助证人、被害人重建现场背景。认知心理学认为, 提取记忆过程的心理环境( 主要指情绪状态) 、物理环境和编码、存储阶段的一致性与提取记忆信息的效果成正比。催眠可以通过还原原始记忆编码、存储时的情绪状态, 心理重建当时的物理环境, 达到充分回忆潜意识中隐藏的记忆信息的效果。催眠状态下,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回到当时的环境中, 让证人、被害人充分调动五官, 想象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都感受到了什么, 重建起当时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增强回忆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其次, 应告知证人、被害人陈述所有想到的事情。回忆之初, 催眠师就应向证人、被害人说明, 无论回忆起自己认为多么不重要和多么琐碎的事情, 只要其与案件相关, 都要陈述出来。证人、被害人认为不重要的事情, 却有可能对侦查破案起着突破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不向其讲明要陈述所有事情, 证人、被害人很可能漏掉而使侦查破案受到妨碍。证人、被害人在陈述这些琐碎事情的同时, 很可能还会唤起其他记忆, 引出更有价值的线索。

再次, 可以依情况引导证人、被害人转换回忆的角度或回忆的顺序。一方面, 大多数证人、被害人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回忆。若催眠师引导证人、被害人从其他当事人的角度回忆, 则可能会有助于证人、被害人回忆到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 大多数证人、被害人习惯于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回忆, 但由于记忆的近因效应,导致人们往往对最后发生的事情印象最深刻, 而依由前至后的顺序回忆却容易使证人、被害人忽略最后发生的事情。若催眠师引导证人、被害人倒序回忆, 则可能会增强其对最后所发生事情的回忆。因此, 当证人、被害人出现回忆困难时, 催眠师可以尝试引导证人、被害人转换回忆的角度或改变回忆的顺序, 但此时要注意提醒证人、被害人千万不要猜测和编造, 而只是陈述真正想起来的事情。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