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一生致力于儿童教育的研究工作,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身体力行。七个子女在他的亲切教导下,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出色的国家干部。
身心发展两不误
他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写道:“ 要做一个现代中国人, 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健全的身体。身体的好坏,对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事业及其抱负都有极大的影响。”他一贯重视体育锻炼,并以自身为榜样来影响子女。他亲自教孩子们“ 打翼子”、“ 麻雀走路”、“ 打虎跳” 等锻炼身体的游戏,还带孩子外出打野鸭,在草地上跌打滚爬,操拳练武。冬季,南京很冷,他带孩子们打雪仗,教孩子们踢毽子。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位会玩的“ 教授爸爸”。
陈鹤琴认为, 不仅要培养孩子们健康的体魄,还应该培养孩子们勇敢的性格。他常对一鸣和一飞说:“ 堂堂男子汉,一身都是胆。”而在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方面,他十分讲究教育的艺术,使孩子从胆小变得胆大。
一次,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突然一只大蛤蟆跳到一鸣跟前。一鸣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癞蛤蟆, 害怕得双腿不停地往后挪动。爸爸说: “ 一鸣,别怕。看爸爸来逗它。”说着,他从地上捡起一根细枝条, 轻轻地去揿压那只癞蛤蟆,并说: “ 癞蛤蟆兄弟,你好吗?你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呱呱,呱呱”癞蛤蟆叫了几声,就服服帖帖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一鸣看见爸爸与它“ 对话”,感到新鲜有趣,就从爸爸手里接过细枝条,也去揿压那只癞蛤蟆。小一鸣原来的恐惧心理也就消除了。礼貌教育“ 三钥匙”
陈鹤琴家里共有七个儿女,虽然有时候也免不了吵吵闹闹的,但大家事后都会主动承认错误、主动道歉。这跟爸爸的礼貌教育是分不开的。
陈鹤琴教育孩子在待人接物上要把握三把金钥匙———“ 谢谢”、“ 对不起”、“ 请”,要善于合群,乐于交往。他风趣地对孩子们说“ 嘴巴甜,有人缘”、“ 喊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他要求孩子早上见到父母要问好。有一天早晨,陈鹤琴的三女儿秀云见了爸爸忘了说“ 爸爸好”,陈鹤琴就俯下身来对她说: “ 小妹妹早!”秀云听了,赶紧笑着招呼: “ 爸爸早。”全家人都笑了。陈鹤琴认为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家长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 教材”。他教育孩子们要好客,并亲自带孩子们招呼客人、接待客人。
社会实践出真知
陈鹤琴还经常带孩子们走上社会,使孩子们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人民的品质。!"#$ 年初,在江西泰和县,他住进了自己设计的一所砖木结构的新居,房子没有抹泥,也没粉刷,房外堆着一些木料,却没有桌凳。正当大家奇怪时,他对孩子们说: “ 这是我特地给你们安排的第一课。”他请来了一位泥工师傅, 对孩子们说:“ 他就是你们俩的老师, 你们要好好向他讨教。”当即,一飞和一心兄弟俩在泥工师傅的指导下干起活来。后来,兄弟俩还拜木匠为师学做木工活。他还让孩子们拜一位江西师傅为师,学习编草席、打草鞋等杂活。四个子女很快适应了江西农村的生活环境,跟那位师傅的孩子有说有笑,打成一片。他们还比赛打草鞋,争着把自己得意的“ 作品”———有少了鞋带的草鞋;也有不配对,两只都是左脚穿的草鞋;还有手一碰就散了架的草鞋送给他们的爸爸。爸爸乐呵呵地收下了礼物,一看差点笑弯了腰。
“ 人人皆我师,处处有学问”这句话, 陈鹤琴曾题在一本《联共( 布)党史简明教程》的扉页上,送给次子一飞。这与“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有学问”同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此教育儿女,使儿女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学会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学会了尊敬劳动人民。
为了教育孩子们,陈鹤琴经常给孩子们讲自己早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情况。陈鹤琴小时候,家境贫寒,学习勤奋,他常常赶在黎明以前起床,迎着第一道晨曦读书。苦读使他成绩突飞猛进,后来在!$$$多人中胜出,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奖学金,然后出国留学。在陈鹤琴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七个子女都很勤奋,几乎都是十几岁就离家参加工作,或者边上学边工作,以自己工作所得来贴补生活,没有一个依赖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