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0年11月4日 编辑:shphao 有761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色彩的心理效应简述

色彩与心理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色彩的心理效应在生活经常见到。设计师或艺术家来说,更要对色彩的心理效应应该有个清楚的认识。

色彩的本质

人们能够看到色彩必须有三个过程, 即光 眼神经。光线进入人的视网膜后, 视神经受到光线刺激, 转化为神经冲动, 将信息传给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色彩感觉。1666 , 物理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证实, 日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光, 这些光的波长不同, 红光波长最长, 紫光波长最短。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吸收太阳光是有选择性的。例如: 红色物体吸收了日光中的橙、黄、绿、蓝、紫等光线, 反射大部分红光,因此我们看到这个物体呈现红色。当然物体的颜色还与投射光、环境光等因素有关。大部分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纯度三种性质。

A. 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 即区别不同色彩的特征。不同的色相波长不同。红色的色相就是我们看到的红色, 绿色的色相就是我们看到的绿色。

B. 明度: 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

C. 纯度: 指色彩的鲜浊程度, 也称饱和度。以上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改变, 该色彩的心理效应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色彩的心理效应

视觉器官在接受外界色彩刺激产生直觉映象的同时, 也会自动地引发对应的思维活动, 比如情绪、感情、精神及行为等, 我们称之为! 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心理活动包括三个方面: 色彩表情, 色彩联想, 色彩象征。我们从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1. 色彩表情

! 表情∀一词原指人的面部变化表现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即喜、怒、哀、乐等, 色彩表情是指色彩给人带来的情感或精神上的某种愿望。

我们以红、橙、黄、绿、蓝、紫等色作为剖析色彩表情的基本对象, 因为纯正而洗练的色彩更富于平衡, 庄重的中性色彩品质, 是探究色彩表情的典范。( 1) 红色的表情特征

在可见光谱中, 红色光波最长, 属于积极、扩张、外向的暖调区域的色彩。因此它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最显著, 最引人入胜。红色在高纯度的状态下, 它传递热烈、喜庆、吉祥、兴奋、残酷、危险等信息。红色穿透空气的能力最强, 辐射直线距离较远,视觉对其反应最为灵敏。于是, 红色用于表示危险的信息, 被普遍用于表示禁止通行的信号灯, 信号牌, 信号旗等色彩的标志。此外, 心理学家发现红色光波除刺激视觉外, 还可刺激脑垂体, 导致激素大量增生, 从而促使肌肉机能和血液循环加速, 引起兴奋的感觉。这一点也被运用在体育比赛前, 教练为了鼓励队员在赛场中奋力拼搏, 常常把队员集中在红色的环境中作赛前动员, 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这一心理效应其实早在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被人们所领悟。原始人在狩猎和战斗中, 常把身体涂上红色, 来鼓舞自己, 恐吓敌人。

在非洲、南美等地的土著民族, 红色也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他们在死者的遗体上涂上红色, 以祈祷死者得到永生。在中国, 红色意味着信誉, 自古以来, 中国人加盖的印章都是红色的。我国2008 年奥运会的会徽就使用红色印章图形, 象征中华民族的信誉和决心。

当红色与其他色彩并置, 就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例如: 深红色底上的红色发挥平静和熄灭热度的效果; 橙色底上的红色黯淡且缺乏朝气; 在黄绿底上, 红色变成一个冒失、粗鲁的闯入者; 在蓝色底上的红色如同炽热燃烧的火焰, 具有要燃烧一切的热望与冲动; 黑色底上的红色发出难以遏止的热情。

红色的三要素中任何一个因素改变, 就会使它发生很大变化。当红色混和蓝色便成为紫红色, 在西方紫红色意味着宗教信仰之爱。红色加入黄色成为橙红色, 象征着力量、精神、快乐的情感。纯红加入白色成为粉红色, 让人联想到爱情、甜密、温和、娇柔、健康、愉快等。纯红加入黑成为深红色, 展现出消极意味。

( 2) 橙色的表情特征

橙色是波长仅次于红色的暖调色彩。它也具有使人血液循环加快, 肌肉机能增强的特性。它是红色与黄色的中和色, 对视觉刺激虽不及红色强烈, 但其明度偏高, 视认性和注目性颇高。它是十分欢快活泼的色彩。橙色纯度最高时使人感到光明、华丽、富裕、丰硕、成熟、甜蜜等诸多的感觉。自然界中果实的颜色多为橙色, 如川橘、脐橙、稻谷、京柿等。因此这种色彩常让人感到饱满、成熟、充实, 而且使人感到香甜, 引起食欲, 因而许多食品包装采用橙色。橙与蓝两色相配, 最能展示它那迷人、响亮的个性以及太阳般的光辉。橙色稍加入黑或白色, 成为一种稳重、含蓄而又明快的暖色。但它加入过多黑色成为深橙色, 会显得沉着、安定、拘谨。若加入过多的白色, 成为淡橙色, 呈现出细腻、温馨、香甜等令人惬意的色彩意韵。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2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12]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2]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