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往 - 人际交往
    发表日期:2010年8月31日 编辑:shphao 有1247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保健功能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增进友好和睦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这种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需要,促进心理平衡

一个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也有精神上的需要;不仅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需要。这种种需要的满足,尤其是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的满足,便主要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信任、关怀和友爱,处处令人感受到亲切、温暖和幸福,就会使学生获得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进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产生积极、乐观、舒畅的情绪。

反之,如果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紧张、冲突或冷漠的状态,就会造成一种不良的心理氛围,使人处处感到压抑、孤寂、苦闷,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消极态度,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变态。

2、交流情感,排遣不良情绪

人人都有思想,因而人人都需要交换思想;人人都有情感,因而人人都需要交流情感。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思想的交换、情感的交流,离不开交往活动。换言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被肯定或否定,被肯定或否定了的思想和情感,要么稳定下来,要么产生新的思想和情感。这一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正是通过人际交往来进行的。弗兰西斯 培根曾经这样说过:“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可谓至理名言。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恐惧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相反,如果不会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良,则有碍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增加挫折感,激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一旦产生,就会作用于生理活动,轻则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重则导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大学生中某些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等,可以说都与他们的人际关系不良有关,而社交恐惧症则是这种人际关系不良的更直接的结果。某大学一位学生,平时极不愿与人交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无缘无故地与同学疏远,对周围的人怀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猜疑、恐惧和仇恨。久而久之,他由孤僻走向孤独,由孤独走向绝望,最后终于走向自杀的道路。这个教训是极其沉痛的!

3、完善自我,培养个性品质

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心理过程,而要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就必须通过他人褒贬的投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成功地与人交往正是为了拥有这样一面镜子。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较高,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更迫切。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们通过与他人相处,与他人比较,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褒贬评价,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掌握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正确地认识今天的“我”,科学地确立明天的“我”。

大学生生理上进入机能最旺盛、最健康的时期,心理上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在社会化方面投入感和参与意识也大大增强,迫切要求发展个性,能够比较自觉地接受社会化。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来实现,而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理保健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心理保健,即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促进全面发展,实现自我完善。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611]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83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95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27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819]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