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保健 - 心理保健
    发表日期:2010年8月31日 编辑:shphao 有701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如何如何面对挫折,克服挫折?

如何面对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因为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矛盾的。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困境、挫折、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机会往往存在于挫折之中。强者的奥秘就在于自觉运用这个哲理摆脱生活道路上的困境。即使是普通人,要想得到身心健康,造就健全的人格,也必须直面挫折,从挫折中学会生活。那么应该如何如何面对挫折,克服挫折呢?

一、把挫折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一个事业心强并具有坚强毅力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磨难,同时也是促使人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挫折能造就强者。挫折犹如加压泵,它能够给人以心理压力,促进人调动全身心的力量去对付困境,使人经受锻炼,迅速成长,激发创造力。张海迪高位瘫痪,她没有屈服于病魔的折磨,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与病魔作斗争,以顽强的毅力自学。她精通英语和世界语,并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她在生理挫折中寻找到了能支撑自己不倒下去的一个顽强的支点,她才成为生活的强者。

挫折能使人学会思考。挫折和教训是一副清醒剂。有些人常常盲目地乐观和自负,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挫折恰好在这个时候使我们清醒过来,认识到环境、条件的困难障碍,看清自己行为的某些失误或不妥,使自己及时修正自己的目标、行为、思想认识和处世方法。比如,对于一个有条件能拿到冠军而没有拿到冠军的运动员来讲,这无疑是一个打击,但这可以促使他冷静思考,反思这是为什么,迫使自己抓住自己的薄弱环节去解决它。正如哥德所说,挫折会使人“及早学得聪明些”。挫折可磨练人的意志。意志是一个独特的心理现象,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且根据既定的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种种困难,进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意志比较薄弱,容易轻举妄动,缺乏坚持性和自制能力。挫折能使受挫者懂得人生的酸苦,使人看清生活的真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说优秀的意志品质要经受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因而,挫折磨砺,大志必成。

 二、提高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挫折可以给人带来困难、不幸,使人消沉下去,也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性格,使人振奋起来。俗话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逆境出人才。”但是,挫折并不能直接促人奋起,挫折的激励作用,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表现出来的。这些条件主要是: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国心理学家网]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的看法,是对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比较一贯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人生的方向和道路,决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观是与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及信念、理想、世界观相联系的,正确的人生观是形成大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支柱。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会科学地分析问题并冷静、妥善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会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坚定信念,热爱生活,使自己的心理素质达到较高的标准。如果在大学期间不注意塑造科学的人生观,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实践证明,正确的人生观是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思想基础。

2、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体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体系,它影响着人的一切活动,使个体活动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面对挫折所引起的种种反应形式,都与个性品质有着直接关系。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可以变得坚强、乐观、开朗,容易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比较顺利地解除各种忧虑和困扰,安心学习、工作和实践,发展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3、注重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判断能力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首先应该利用理智的力量稳定自己的情绪,抑制应激情绪(激怒或恐惧),冷静对待挫折情境。待心情平静后,再对事态作客观的分析,审定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主观上不具备这种可能,就要扬长避短,改变目标,另谋新的目标,摆脱困境。如果自己追求的目标确实是可行的、现实的,那么就应该寻找新的方法,排除干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起初演小生,但由于嗓音沙哑,虽经多次苦练却难以成功。他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后,转而演老生,经过艰苦的探索,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

事实证明,只有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挖掘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长处,鼓起勇气继续奋斗的人,才会有效地克服和防止消极的心理,促使自己不断地打破旧的心理平衡,建立新的心理平衡,以适应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需要。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6]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