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心理健康,要形成成熟的健康的情绪活动,并不是说要抑制各种情绪反应。遇到悲苦的事,强压悲痛,“泪往肚里流”,这样做不仅不可能形成健康的情绪心理,而且可能形成严重的情绪障碍。临床实践证明,像前述的焦虑、抑郁、恐惧、易激惹等情绪异常,其形成原因往往与平时过分压抑个人情绪、情感有关。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梦和一些异常行为都是压抑冲动或情绪活动的结果。有意识地去压抑冲动和情绪,往往使这些冲动和情绪以另外一种伪装了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有些心理学家并不完全同意弗氏的这种理论,但普遍认为过分压抑情绪不是好办法,不是好事情。这是因为,当遇到情境刺激时,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表面上看好像若无其事,其实内心波澜不止,内部的由情绪反应引起的生理变化也在进行,消极情绪的副作用照样发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那些压抑和掩饰个人情绪反应的人仍能一眼看穿:他在故作轻松,强装镇定。而且,强制压抑情绪的人,往往在当时的情境下压抑住了,而到另外的场合下又爆发出来,即“迁怒”现象。“迁怒”产生的危害,尤其是对人际关系的危害,常常是很大的。
和抑制相类似的,有的人采取逃避的办法对待情绪活动,所谓“眼不见,心不烦”,逃离、回避有关刺激事物或情境。如有的大学生有社交恐惧症,就采取“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消极办法,尽可能减少与他人的交往。采取逃避这种办法,同样不利于情绪的成熟和健康。因为你虽然避开了刺激源,但问题并未解决,原有的情绪障碍照样存在,何况很多事情都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呢!
因此,对待情绪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有适度的反应。也就是说,反应的程度与刺激情绪的情境之间,在程度上是相称的,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对待消极情绪,一方面应当有所克制,加以适当的控制;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允许的正当的途径加以疏导和宣泄,做到不被消极情绪所困扰。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培养健康的情绪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