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往 - 人际交往
    发表日期:2010年8月11日 编辑:shphao 有733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怎样克服社交中的猜疑心理

猜疑心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感。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大都免不了猜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并以为别人在讨论自己,瞧不起自己、算计自己。看到别人在说话,就以为自己是他们议论的中心。结果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在青春发育期尤其比较敏感更容易产生上述现象。

一般来说,社交猜疑心可能因为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缺乏证据而引起;也可能由于心胸狭窄,对自己缺乏信心、与他人产生误会或听信流言等原因而引起。这种情感体验一旦得以持续或蔓延,以后的相关信息便会逐一的纳入错误的轨道,以致于就像我们看天上的云朵一样,越看越像,越看越真。从而造成你与交往对象的对立情绪,恶性循环地引导你对人或事做出一系列的错误判断。

人际交往中,猜疑所造成的损害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古今中外,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受猜疑之累而造成误解与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同学之间的猜疑,不仅可以影响同学之间关系,还可能造成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猜疑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不能够等闲视之。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减少它、消除它。要想克服社交中的猜疑之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理智,切忌感情用事:当出现猜疑信号后,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此外,在猜疑别人是否议论你时,应先回忆一下,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自己是否引起过什么事端。在参加谈话的人中是否有人在近期与你发生过争执等。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确凿,你应以诚恳的态度,鼓足勇气找对方坦率交换意见。如果证据不足,主观推测过多,甚至带有很强的想象色彩,你就该尽快否定自己的猜疑,告诉自己,不要想得过多,别把人想得过坏等等。

2)主动去知人知己,以防止猜疑心的出现:猜疑心有时是在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认真观察他人、了解他人,把握其性格特征、处世方法等,你就不易无端地去怀疑他人。比如当你知道某人为人正直、诚恳,极端厌恶说别人坏话时,你就不会怀疑他在你背后捣鬼。当你能正确估计出自己在周围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留给别人的印象后,也不会随便猜疑别人是否跟自己过意不去。

3)运用“自我开脱法”:一旦产生猜疑心时,暗示自己:人与人之间,怎能避免他人的议论!“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使自己从中得到解脱。在同学面前显得大度,反而能赢得同学的尊重。

 4)不轻信他人的流言:对小道消息或通过不正当渠道传来的、似是而非的信息,只能抱着参考的态度听,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一定要避免偏听偏信,才不会引起误会和猜疑。此外,信任别人也很重要,信任别人,别人便会真诚以待;是朋友,彼此要讲信任;讲信任,彼此才是朋友。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613]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83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95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27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819]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