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保健 - 心理保健
    发表日期:2010年8月10日 编辑:shphao 有191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在校学生所面临的心理与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历了十多年发展历程,但面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更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一位成绩出众的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又怎么适应社会、怎样成为可用之才呢?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各种学科的教育当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潜能,不以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衡量评价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也体现了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如果不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制订出相应的教育计划,是很难达到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创新人才的目标的。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的成才道路更加多样化。只有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 教师角色多元化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并且具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所教的专业科目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将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应成为师资培训及教师资格认定中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也将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咨询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地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将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补救性模式主要是对遇到特殊困难的学生进行咨询,也叫反应性咨询。如对一些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助。发展性模式是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成长中的共同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对少数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通过咨询活动帮助全体学生计划、监督、管理他们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个人规划侧重评估、信息咨询、教育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等。咨询人员常常要协同其他教师及家长,共同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未来。在我国,学校心理咨询通常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注重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扩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十多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辅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然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还包括教师、学校环境等。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众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心理健康也应当得到重视,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环境。

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内容和方式将发生转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早期,主要集中在人格发展的咨询与辅导,培养良好个性和减轻心理障碍。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涉及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等各个方面,注重学习指导和个人发展指导。教育内容将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与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另外,教育的方式将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团体辅导重在团

体成员的互动,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运用网络技术,开辟网上咨询。现在已有一些学校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咨询、测量服务。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