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育儿指南
    发表日期:2010年8月10日 编辑:shphao 有404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对待孩子反抗情绪的方式与方法

对付孩子反抗情绪时应注意的问题:在对付反抗情绪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话时注意用词。尽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辞令,人们都不喜欢被命令、被驾驭、被强迫或被规定做任何事。有些字像“应该”、“必须”、“务必”、“一定”等,都是激起反抗情绪的祸源,命令会引起抗拒的心理。相反,应该以征求同意的方式。尽量使用“我们”,而不要使用“你”或“你们”。千万不要硬碰硬,你最好说出你的道理、想法、观念、意见、理想和问题。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关系。

 2)尊重反抗情绪。为孩子的反抗情绪找出足以令人信服的道理,而不要使他感到羞辱。也许他们的反抗情绪只是为了让自己觉得受重视。当你面对唱反调的人时,你可以向他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或“你尽量举例说明”,这样你就赢了一大半,你千万不要说:“你所说的是两码子事,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或者“你的观点微不足道,这是不对的”。千万不要这么做!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将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然后给予完全的重视和关心。让别人觉得他的反对意见是很独特的见解,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确与众不同。千万不要说:

   “那没什么,我们都是这么想的。”或“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一样。”不要过度表现出对事情了若指掌或经验老道的样子,对别人的反对意见,表现出不在乎或不重视,这会激怒别人。

3)避免发生口角。在言语或行为上尽量避免争执、吵闹或任何可能树立敌意的情况。这对一般人而言都是相当敏感的问题,这是引起激烈战争的导火索。如果想以“征服”任何事或任何人来平息反对的情绪,而不试着以和平的方式来使之缓和,结果将是适得其反,一点好处也没有。“征服”意味着冲突和使用权力,在处理对立时,是很大的禁忌。应该努力协调,赢得对方的合作,帮助孩子做诚心的抉择。如果希望孩子接受你的想法和行为,你就不应该否定他们的看法,你必须经常表示同意,避免恶脸相向的情况。千万不要争执。如果你理直气壮地与人争执,他们一定会拒绝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

4)不要迫使反抗情绪产生自卫。一般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最普遍的错误就是逼使别人不得不对自己的反抗情绪加以自卫,也就是加强了反抗情绪的重要性。把争执的焦点摆在一边,当务之急就是小要迫使一个人钻进这个牛角尖里,从而扩大了反抗的情绪。

5)不要强调孩子的错误。当面对反抗情绪时,如果想尽办法暴露他们的错误或缺点,这实在是最大的错误。当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时,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现在如果我能提出证据,让他没有反驳的理由,那么我就可以说服这个人接受我的想法。”这种情形好像是一种竞争,有人赢,有人输。但是实际上,这并没有好

处。当你证实别人的错误时,你也可以同时确定他们绝对不会去做你叫他们做的事。如果你希望能够成功地缓和孩子的反抗情绪,或使他们能够接受你的意见,那么你就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帮助他们,而不要扯他们后腿。如果你毫不留情地揪出他们的错误,就等于激起他们反对你。事实上,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如此。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却都喜欢这么做。他们总是喜欢纠正别人,甚至吹毛求疵,泼别人冷水。这正是僵化人际关系的错误。

6)发挥耐心,提出问题,并注意聆听。到目前为止,缓和反抗情绪最有价值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并注意聆听,而这两者都需要耐心。当你听到孩子的反对意见时,要故作镇定状,并表现出听得津津有味的模样,这确实不容易。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会迫不及待地予以辩驳,而且大多数人也都认为,他们必须举出事实“纠正别人”,以及给这个持反对意见的人“洗洗脑”。但是,应当暂时控制住这股冲动,再想想为什么别人会反对。一般来讲,这也不过是做一项决定前的一种过程而已。如果一个人说:“等一下,让我再想一想。你要求我改变,做我从来没做过的事,我不能这么爽快答应你。”这非常合情合理,所以拖延一点时间是必然的。因此,提出问题和耐心的倾听,就是给予别人必要的喘息时间,以便解除反抗的情绪。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6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2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7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1]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3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