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人格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0年7月30日 编辑:shphao 有454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自我概念与心理失调

以人为中心或来访者中心治疗的重点不在于寻找来访者现在这种行为方式是怎样形成的,而是在于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保持了现在的这种行为,而忽视自己的真正需要。这是以人为中心或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关键。与人保持现有行为有关的因素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验或体验的形成过程。个体生活中的经验或体验可能会产生四种结果。一是忽视了这些经验或体验。二是准确地知觉到这些经验或体验,并且由于它与个体的需要相符或由于它可强化自我概念,从而被结合到自我概念之中。三是这些经验或体验被歪曲,以用来解决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之间的矛盾。例如,一个在学业方面自我概念很低的学生,当得到好成绩时,可能会认为:“老师定的标准太低了”。四是对真实的经验或体验予以否认,或根本就不去接收这种信息。例如,一个妇女的自我概念深受过于严格的道德观影响,因此,根本否认她对性欲满足方面的要求。适应程度低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或很大领域中偏离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验。在这些领域中,其自我概念建立在价值的条件作用的基础之上,而正是这一评价过程使得他歪曲或否认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验,其自我概念的实现过程很少基于自身的评价过程。而适应程度高的人则很少出现价值的条件化的评价过程,因此,能更为准确地感知自身的体验,自我概念允许他知觉到更多的自身的感觉和体验,自我概念的实现非常相似于自我实现。这种差异使得高适应者可以在大量念的实现非常相似于自我实现。这种差异使得高适应者可以在大量现实信息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环境发生作用,而低适应者则很少具有这种能力。

其次,自我概念与经验、体验的不一致性。当经验或体验被准确地言语化(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被结合进自我概念之中时,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是一致的,或者说自我概念与有机体的自我是协调一致的。而当经验或体验遭到否认或歪曲时,自我概念与经验或体验就不一致了。这种不一致既可在积极的经验或体验中产生,也可在消极的经验或体验中产生。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大多具有很低的自我概念,经常否认和歪曲来自外部的积极的信息反馈,也常常抑制来自其自身的积极的情感。

再次,前知觉、防御和焦虑。前知觉是对经验或体验的过滤机制,它会消除或改造矛盾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对个体有威胁的经验或体验。因此,有机体在不用牵涉到意识或知觉的更高级的神经中枢的情况下,就可以辨别经验或体验的意义。前知觉过程就是自我概念的防御机制,它是对那些可能威胁个体现有的自我概念及其构成的经验、体验的反应。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是有机体对前知觉中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的矛盾的反应。当这种矛盾或不一致有可能进入知觉或意识,并可能因此而迫使主要的自我概念产生变化时,焦虑就会因此而生。

第四,崩溃和紊乱状态。简单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失调。适应程度低的人的自我概念常常阻碍了他自身的感觉和对体验的准确的知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突然出现某种特别重要的经验、体验或在某一领域中出现非常明显的不协调的情况,防御过程就可能失灵,不能成功地控制局面。这样,不仅因其自我概念受到某种程度的威胁而产生焦虑,而且由于防御过程失败,这种经验或体验就可能言语化而被意识到。此时,个体就不得不面对那些他所否认的经验或体验,而这些东西又超出了他所能把握的范围。其结果就出现了紊乱的状态,甚至于可能出现精神崩溃的情况。而一旦出现了精神崩溃现象,防御过程就开始起干扰作用,以保护个体免受由不一致的知觉带来的痛楚和焦虑。

最后,自我概念是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人的自我概念,特别是某些重要的自我概念是理解心理失调状况产生的关键。借助于自我概念,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己的知觉和认识。有效的自我概念使人们能够真实地感知其经验或体验,不论这种经验是来自有机体内部,还是来自外部环境。而无效的自我概念,不仅不能使人正确地感知其经验、体验,而且很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原因在于:

①与有效的自我概念相似,无效的自我概念也使人感受到了需要的满足,它也是个体适应的源泉。②无效的自我概念中包含有许多价值的条件作用,这可能会成为人生某一阶段的机能,这些作用一旦被保存下来,还会发展出某些有用的机制。但是,由于价值的条件化产生于个体对积极评价的需要,它们可能成为“情绪的负担”而深深植根于自我概念及其结构中。③价值的条件作用越是深深地植根于自我概念中,它们就越来越难以改变,这是因为要改造它们,必将产生由于意识到自我概念与经验或体验的不一致而导致的焦虑。④对个体来说,价值的条件化具有使价值感降低的作用,这就使得个体很少能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和面对他自身的矛盾之处。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0]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