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人格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7日 编辑:shphao 有1176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的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内容:自我同时受制于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自我被包围在中央,受到三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焦虑又使自己非常难受。为了避免焦虑,自我发展出了一种机能,使自己能够调解三位主人之间的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己的威胁。简而言之,使现实的外部世界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然而,自我在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所消耗了大量能量。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反应,这可能会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对于个体来说,不会采用所有的防御机制,而只会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某些机制,这些机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来。

弗洛伊德最初提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时,专指癔病中病态的特殊防御机制,以后陆续又发现了新的防御机制。其他心理分析家也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综合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分析家的看法,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几种:

1)压抑。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也是意识所不能接受、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机制叫作压抑。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一个害怕考试的人,在考试前可能会生病,使自己不能正常参加考试,即使参加了,如果成绩不好,也有客观理由。但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或把自己的态度、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或愿望,而这些动机与愿望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如“我喜欢我的同学,但他们却恨我”。

3)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如有人在亲人亡故时候,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拒绝承认,仍坚持说亲人还活着。

4)倒退。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如成年人以儿童的方式提出各种不适当的要求。

5)固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心理发展水平上。如成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6)升华。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改变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上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把他们转向崇高的方向。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价值和意义。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文化、科学、艺术工作的热情都是原始冲动的升华。

 7)置换。因某事物而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对象上去了。改变冲动的方向,以另一个目标代替。对某一个对象的情感愿望无法对其直接表现时,有时会转移到其他较为安全的对象上去,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是最常见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例如,一个小孩受父母责备后,就会以小妹妹或玩具出气。也可能会指向自身,如出走、自杀等,也有人认为,体育比赛就是战争的转移。

 8)抵消。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如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来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

 9)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表达相反的思想而达到对令人不快的思想进行压抑的机制。压抑不得体的冲动,把其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如拿了桌子上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的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一个厌恶小孩的母亲,很可能会转变为对孩子的溺爱;一个对黄色作品感兴趣的人,可能会十分积极地去扫黄等等。

以上9条是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还有一些其他心理防御机制。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心理学理论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4]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