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人格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6日 编辑:shphao 有1280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内容: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格特征。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一:本我。本我也叫伊特,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仿佛是一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混沌弥漫。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活动着,它没有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本我有的特性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原始能量或力必多)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二:自我。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要现实的多,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渲泄。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好比骑马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自己坐骑的大权。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本我中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但主要是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就这样,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受制于三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3)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三:超我。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它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儿童生长过程中,这种角色最初由双亲扮演,它是双亲权威的内部化,执行着早年父母所行使的职权。父母施行惩罚的职权,变作了超我中的“良心”;施行奖励的职权,则变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准则,良心则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超我的特性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遵循至善原则,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中的这三种成分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要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符合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当然,如果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产生。如果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点以及意识与无意识形象地描述出来,它类似浮在海中的冰块,见图2.2。超我一部分在意识之中,一部分在无意识之中。自我同样也是如此。本我则完全处于无意识领域。前意识是既可以变为意识又可以成为无意识的边缘部分,意识是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无意识是深藏于水下的那一部分。随冰块的起伏,三种人格动力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心理学理论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4]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