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往 - 人际交往
    发表日期:2010年7月3日 编辑:shphao 有1356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人际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及由之产生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根据心理学原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必须遵循下列一些基本原则:

1、平等的原则

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中的人年龄悬殊,分工不同,经历各异,他们交往的原则和方式相对较复杂。但就大学生而言,年龄、经历、文化水平等都大体相似,不论来自城市、农村,也不论家庭出身如何,都无尊卑贵贱之别,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年级高低,任何大学生都要自觉做到平等待人,绝不能自视特殊,居高临下,傲视他人;否则就会脱离集体,成为孤家寡人,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感。调查表明:那些优越感很强,喜欢显示个人特长或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多数人缘关系较差,即使能力很强,也无法发挥,因为不坚持交往平等原则的人,是不会被他人所欢迎和接纳的。

2、尊重的原则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得到他人的尊重,生活的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大学生首先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权利和劳动成果。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天走在街上,一个年迈体弱的乞丐向他伸出发抖的双手,大作家找遍所有的衣袋,分文没有,感到惶恐不安,只好上前握住老乞丐那双脏手,深情地说道:“对不起,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兄弟!”哪知,大作家这一声声 兄弟”,却超过了钱币的作用,立刻使老乞丐为之动容,泪眼蒙蒙地说:“哪儿的话,我已经很感谢了,这也是恩惠啊!”这个故事说明,无论什么人,无论地位高低,渴求得到尊重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

3、真诚的原则

真诚待人通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于1968年设计了一种表格,列出555个描写人品的形容词,让大学生说出哪些最喜欢、哪些最不喜欢,结果学生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在 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有 6个和真诚有关,即真诚、诚实、忠诚、真 实、信赖和可靠。而评价最低的品质中,虚伪居首位。由此可见,真诚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和分量。大学生在交往中,一定要格守诚信的原则,坚持做到真诚坦率,一是一,二是二,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古人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个中的道理值得大学生铭记。

4、宽容的原则

有一副对联是:大腹能忍忍尽人间难忍之事,慈颜常笑笑尽天下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固然有其消极意义,但在人际交往中却也有借鉴意义。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总不能豁出去拼了或因咽废食干脆从此就不与人交往了。从长计议,还是要学会宽容,学会克制和忍耐。苏轼说得好:“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出,此不足为大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心胸一定要宽,姿态 要高,气量要大,遇事要权衡利弊,切不可斤斤计较,苛求他人,固执己见,要尽量团结那些与自己有歧见的人,营造宽松的交际环境。

5、谦逊原则

谦逊是一种美德。谦虚好学者,人们总是乐于与之交往;之,狂妄自负、目无他人,人们往往避而远之。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一定要有豁达的胸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学习他人之长,切勿狂妄自大,傲视他人,更不能不懂装懂,知错不改。

6、理解原则

 人们常说:“金玉易得,知己难寻 。”所谓知己,即是能够理解和关心自己的人。相互理解是人际沟通、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也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人际交往而言,你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理、特性、好恶、需求等等,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多为他人着想,处处体恤别人,自己不爱听的话别送给别人,自己反感的行为别强加于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学生在交往中,一定要耳聪目明,善解人意,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深信别人也不会亏待你。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人际交往心理学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613]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83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95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27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819]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