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分化,这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或者是促进了青年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虽然是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但不能忽视,否则,将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疾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我们在书面调查及个案访谈中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都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有充分的自信心。但大学生在对现实的认识和评价中会出现一些偏差,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一部分大学生过分将自己的目标抬高,又轻率地夸大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在情感方面表现为狂傲。但一旦遇到目标无法达成和现实不尽人意时,就会产生十分强烈的挫折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设计美妙的理想时,将自己应该持有的形象设计得过于完美,但在观照现实中的自我时却低估了自我或是缺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便会感到沮丧,自卑感十分强烈。还有一些大学生理想设计得十分美妙,同时自我评价也高,但过分夸大了实现理想的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这类学生自视清高,但对自我要求不高,整天抱怨外界而不反省自己,对学习、工作缺乏热情。
造成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学生认识能力,尤其是认识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能力, 还未完全达到成人水平。大学生肩负着较重的社会责任,他们作 为未来社会的高级人才,理应具备相当高的素质,同时社会也赋予“天之骄子”、“祖国栋梁”的称号,更加强化了大学生的这种认识, 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将理想中的“我”设计得近乎完美。而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却不可能不存在缺陷与不足,由此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大学生的认知体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其次,传统教育模式使大学生缺乏实践和接触社会的机会,许多大学仍然宛如象牙塔。在这种“温室式”的教育中,学生无法得到体验挫折的机会,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经历几乎是“一帆风顺”的,从而导致学生对现实的估计简单化。理想常常是建立在书本理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一种理想环境下的,因而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加剧就在所难免了。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年大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格外重视自我的独立人格和 地位,往往对教师和父母等成人的监督感到厌烦,他们忌讳别人约 束自己,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必然对教师和家长存在依赖心理。这表现在:有相当 一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生 活。有人一个学期的生活费竟在开学不久就被使用殆尽;有的大 学生在面临选择时,优柔寡断,自我参与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连选 修科目的选择、周末的活动方式、朋友的交往,等等,都渴望有人“作主”。
大学生上述独立意识增强但独立能力不高之间的不协调造成了大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这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实践经验少,当面临不熟悉的错综复杂的情境时,就感到心中无数;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就学期间经济上一般靠家庭供给,尽管渴望独立,实际上却不能完全真正独立。因此,尽管大学生成人感迅速增强,他们渴望走向独立生活,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意识都有很大提高,同时,大学生还处于能赋予个人更多独立与自由空间的大学校园环境中,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大学生往往有要求独立的想法而没有独立的行动。他们还不具备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仍处于一靠家庭、二靠学校的状况。
我们知道,人的独立能力是需要有意识培养的,学校教育理应帮助青年增强独立能力。但在高中阶段,所有活动都指向升学这唯一的目标,至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以及未来专业等都是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劳”的,学生惟一的活动便是读书、考试。进入大学,由于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面对突变的环境,往往无所适从,加之在大学里也缺乏生活技能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及心理困扰的指导。学校给予学生的较大自主性和我国家庭文化传统习惯于给尚未工作的大学生以过多地呵护之间造成对比,加剧了学生依赖性与迅速发展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3.过分追求完美
宇宙中完美的事物很少,完美的人更难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重要的是如何对待。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不能面对自己的缺点、不能正视自己的短处,不是鼓起勇气接受事实,而是采取自我否定或自我回避的态度 导致心理负担加重。“某名牌大学的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走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 可见大学生在检讨自己得失时不能做到平心静气,而是采用简单的标准衡量复杂环境的各种事物。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层次及较高的文化素质,使本来就喜欢标新立异的他们看问题的视野较一般人有所不同,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大学生在关心社会发展、看待现实世界时,是抛开切身利益的,总是注重整个社会的进步,加上大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够,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看得太简单,把问题解决的一段过程往往看成一个点,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不能深入、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在看待事物时,只注重“应然”而忽视“实然”。
4.过分注意外界评价
尽管很多大学生崇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这并不能掩饰大学生过分注意外界评价的倾向。“让别人说去吧”更多的是大学生为避免使外界评价损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策略性的心理安慰。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有 60.8% 的同学自述“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大学生群体中,为了“面子”、“名声”而使自己苦苦煎熬的现象正是大学生过分注意外界评价的反映。
每一个体总是在获得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在对外界评价信息的选择性接受方面较成人差。大学生往往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而不善运用自我美化策略手段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当获得肯定的评价时,则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理所当然得到此类评价;而当获得否定评价信息时,往往导致自信心下降或妒忌心上升。另外,大学生自我批评态度尚未最后形成,有许多学生的经历是相当顺利的,几乎是在家长、邻居、教师的赞扬声中度过的,如果在大学阶段获得外界有关自己否定评价信息时,则十分敏感,从而产生内心的苦闷。严重者会导致心理失衡,甚至产生一系列人格障碍。
总之,产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及其所具备的文化水准,使大学生具备了注重自我体察、注重内省,以尽快达到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必需的素质要求,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毕竟还是在校学生,还不同于社会成年人,他们尽管被赋予较重的社会任务,但不是要求他们立即完成的,而是未来要完成的任务;他们被授予“天之骄子”、“社会栋梁”的称号是指向他们的未来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一种社会地位,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期待,而不是社会对大学生现实的褒奖之辞。由于大学生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所处的环境还是理想色彩较浓的校园,他们缺乏实践,阅历较浅,他们现实所具备的能力与他们被期待的水平有相当的距离,于是产生了多种冲突。
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必然要出现的,但作为学校,不能等闲视之,应该主动关心和干预,加强心理指导,以减缓、减轻由此给大学生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作为大学生自己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识等能力,应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促进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