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教育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0年5月25日 编辑:shphao 有204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教师的主要心理特点

 依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和对我国教师工作经验的分析,可以将教师心理特点从两方面进行概括。

    ()教师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的心理过程特点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特点,情感过程特点和意志过程特点;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性倾向性如动机;需要、兴趣和个性差异如气质、性格、能力。这些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师身上的表现,既有其共性又有个体差异性。正是教师心理学应当研究的重要方面。

    ()教师专业心理特点

    除上述从教师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这个角度分析以外,还可以从第二个角度即从教师所独有而其它专业所不具备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这类的教师心理特点主要有七个。

    1.师心童化心理

    教师是成熟的有教育修养的成年人,但是他们的心理活动中却具有儿童化的心理倾向。教师在思考问题、表达言词时不能完全按照自身角色特点行事,而是要按被教育对象的身份转化自身心理角色。他们的心理结构要部分的儿童化、青少年化、被教育对象化,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师心蛮化。师心童化是消除师生心理距离,实现教育上心理默契的必备条件。

2.教学“舞台”心理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近似演员面对观众献艺,所同的是教师面对的观众是学生。这种教学式的“舞台表演”,要求教师具有独特的心理状态,否则他们也会发生临场性失误。

   3 教育管理的心理感染

    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既是行使职权又是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感染,而且要以后者为主。这种管理和教育感染交替又结合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与其他管理者不完全相同的心理特点。

    4.多重角色心理

    教师具有多层次的复杂身份:他们是教师,代理家长、领导,又是共同活动中的伙伴。充当不同的角色要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实现心理沟通与角色化效应。多重角色心理状态对于从事其它职业不是绝对必要的,而对于教师,尤其中小学的低年级教师是必须具备的,否则他们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教百。

   5.反思自律心理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是一切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作为专职的教育者,其教育手段不仅限于有形的知识、技能和言行,还有无形的心理感染。这种无形的影响效应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传送给学生的,这种教育心理的渗透有时教师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心理实验中,有所谓“双盲法”,即实验的主持者相被实验者均处于对实验意图不了解的状态,以保证实验材料的客观性。然而,教师的教育过程决不是像实验那样是“双盲”性质的,教师的教育设计相实施都必须是自觉的活动,在教育之前必须考虑它对学生的教育效应。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考虑自己的言行的无形作用。有的教师教育效果不佳,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业务水平不足,而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言行缺乏了解相控制。为此,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县备心理上的“自反”与“自律”能力。

    所谓“自反”通俗地讲是指一个人能够对自身有如实的了解。所谓“自律”是指根据自我了解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应。“自反”与“自律”在心理学上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它处于人类意识活动的较高层次。意识一般多指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比较占优势,而对自身状态的反映,则容易忽视。教师作为教育者,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熏陶着学生,因此,经常保持对自身言语行为的及时“自反”和有效“自律”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心理特点之一。

    6.传授心理

    我国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定为“授业”、“解惑”,即向学生传授知识,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使教师的学习和工作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持点即具有传授心理。一股人的学习只要求自己能了解知识掌握技能即可,而教师的学习包括双重任务,不但自己要学会,而且还要能传授给别人把别人教会,后者要求教师具备待殊的心理准备和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自己学会并能致用与自己学会井能有效地传授给别人不是一回事,正如一个卓越的科学家不一定同时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一样。所以,教师须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素质和结构。

    7.心理折射

    教师不仅通过自己的直接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而且又作为家庭、社会的代理人影响学生。—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都要通过教师的心理“折射”起作用。例如有的学生在社会上看了电影之后,接受了反派角色的影响,模仿反派人物,通过教师们的心理“折射”就可以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使他们转而学习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心理上的“折射”作用是教育职业的必然要求,没有教师心理上的折射作用,未成熟的学生是很难抵制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的。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应用心理学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