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Bjork等人(1968)建立了完整的定向遗忘研究范式后,定向遗忘的研究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Bjork(1970,1971),Woodward(1971),William Epstein(1971)等运用实验研究探讨了遗忘指示符的作用,结果发现遗忘项目在记忆中没有完全消失,有一部分确实还存在于记忆系统中,但是遗忘指示符使记住与遗忘系统产生了分离(系统差异) :Epstein,M assaro,Wilder (1972),Epstein,Wilder(1972),MacLeod(1989),Geiselman,Bjork,Fishman(1983),MaeLeod(1989),Paller(1990),陈曦(1999),王大伟,刘永芳,张海芹(2005,2007)运用实验探讨了定向遗忘的机制,结果发现选择性搜寻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选择性复述和提取抑制在定向遗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MacLeod(1989),Basden(1993),Zack(1996),陈曦(1999),MacLeod,Daniels(2000)Marks(2001),王大伟,刘永芳,张海芹(2005,2007),李琦,赵迪,郭春彦(2007),王大伟,常河山(2008)等打破以往只研究外显记忆测验中定向遗忘的局限,探讨了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并且发现定向遗忘显著影响了内隐记忆测验这丰富了定向遗忘的研究。特别是王大伟,刘永芳,张海芹(2005,2007),李琦,赵迪,郭春彦(2007),王大伟,常河山(2008)又系统地探索了词频对定向遗忘的影响,提出词频是影响定向遗忘的重要变量,并且认为汉语的低频词是影响了定向遗忘这里较为经典的研究是MacLeod(1989),Basden(1993)展开的。MacLeod(1989)用单字研究方式,在两个内隐记忆测验(残词补笔,词汇判断)中发现了显著的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旧:Basden(1993)在残词补笔测验中也发现了显著的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他们认为定向遗忘之所以影响内隐记忆测验,是因为遗忘项目在提取时受到了抑制,这同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Geiselman&Bagheri,1985)更为重要的是,在ajork(1989)等研究的基础上,Basden(1993)等人用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对研究定向遗忘的两种方法(单字法,字表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机制是不同的,即单字法导致对记住项目的选择性复述而字表法主要是对遗忘项目提取时受到了抑制。随后, MacLcod和Daniels(2000)用自由回忆和快速单词阅读(speeded wordreading)作为外显和内隐记忆的测验方式探讨了定向遗忘是否与生成效应匹配。结果发现:在自由回忆测验中,生成单词的成绩要好于阅读的单词,但定向遗忘只影响了阅读单词;而在快速阅读单词测验中,所有学习过的单词都出现了启动,并且阅读单词比生成单词的启动更快,但是只有生成单词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这些分离表明两项强有方的编码操作分别影响了这些测验各自所敏感的过程。
众所周知,定向遗忘的研究已有近4O年的历史,不管是在实证方面还是在理论建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已经逐渐为记忆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可操作研究模式,引起了记忆心理学家的关注。它是在一定控制条件下研究记忆更新策略的一种新的范式,正如发展新的记忆测验和操作理论一样,定向遗忘将会沿着这一道路去解决更多的记忆问题。
定向遗忘研究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定向遗忘的许多研究中。可以发现,定向遗忘研究程序的规则不够精确,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和更新;特别是定向遗忘的机制是近来争论最多的问题,Bjork(1972)描述了定向遗忘的两个过程,记住和遗忘项目的分离,并且偏爱复述记住项目。而Macleod(1989)研究了内隐记忆测验后,又提出提取抑制可以解释这些测验的成绩。到底“双重分离”过程存不存在? 复述和提取抑制是同时起作用吗?
尽管定向遗忘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充实,但是它的旺盛生命力是不可阻挡的,相信不久的将来,定向遗忘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