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实验的对象是孩子, 实验者在茶盘中放着5 只往下;扣着的不透明的茶杯, 孩子们对它们根本毫无兴趣。实验者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放一枚糖果, 重新扣上, 走时告诉孩子:
“ 杯子下放了东西, 千万不要动!” 然后佯装出去, 在外面观察。结果, 越是向孩子强调得厉害, 孩子越是要打开看, 有的孩子还要仔细观察一番, 然后再放好。这就是禁果效应,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甚至很多时候是逆反心理。这种禁果效应若巧妙运用, 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水的纯化及净化这两个化学实验在化学新课标中,属于过程繁琐, 观察时间长, 难度较大的化学实验, 学生大都不愿意长时间观察, 或不感兴趣。对此, 我在化学课上巧用禁果效应故意对同学们说:
“ 这次实验咱们不做了因为太难了, 太慢了, 我想你们也不会愿意去做, 所以把这节实验取消吧, 不过其实要是做了, 你会发现它还是挺有意思的, 算了, 咱们还是不做了。” 话说到这时, 孩子I ~B已经急切地纷纷地表态:
“ 老师, 做吧,我们能耐心做, 我们能做好, 求你了! ” 这节实验后来做得非常成功, 运用心理学知识中的禁果效应, 激起了孩子们的探寻兴趣, 成功地解决了化学教学中的难题。禁果效应告诉我们, 如果老师能巧妙地把一些有意义但学生不喜欢的事情, 转变成禁果,这样可以提高它的吸引力, 增强孩子的探飘寻兴趣。反之, 对一些无价值, 但孩子急于想知道的事情, 不能随便地使其成为禁果,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而应采用疏导和沟通的方式。不要让禁令变成禁果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