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9年9月1日 作者:汤雪峰 编辑:shphao 有344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汤雪峰)心理契约: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盲点”问题解决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盲点”问题.比如对即将毕业学生的管理问题、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对考试前学生的管理问题等等,本文所探究的“盲点”主要是针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普通生介于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他们在数量上构成了一个橄榄状,其基数最大,这部分群体因为学习成绩、平时各类活动表现平平,很少犯一些错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通常也被称为“三不管地带”,即处于教师、家长、同学三大主体的无意识遗忘状态。根据有关研究发现,普通生群体的外在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学习目标不明,进取心不强或进取心强但方法不当;个性特征模糊,团队精神薄弱;好幻想但不付诸实践;盲从心理强,突发事件概率高。这些特征的出现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个极大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试图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背后的成因进行探析,并提出“心理契约”是解决这一“盲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心理学视角:“盲点”背后的成因探究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为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P-1而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实际上由高校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刚性”管理造成.运用管理心理学这一“柔性”管理视角,有利于更真实地探究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的真实成因。

()忽视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过度重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需求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一般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即充分发挥优等生的模范带头作用.避免后进生出现违规行为,从而带动整个学生群体的前进。这一典型做法是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过度重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需求,而忽视了中间群体即普通生的需求.造成普通生心理需求的失衡。管理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学习或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反之,则会产生消极行为。D普通生心理需求若长期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学校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如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家爵杀人事件等,这些影响会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很被动。

(-)奖优罚劣工作机制显失公平,难以惠及普通生群体

当前的管理工作机制实际上是采用的奖优罚劣工作机制.重点是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具体的评优评奖时,一般只惠及到优等生.而惩罚时,大多又只针对后进生,处于中间层次的群体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一工作机制显失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社会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报酬比例相当时,就会心理平衡,产生公平感。于是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嗍公平理论具体运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则具体表现为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等等。作为被忽视的普通生群体。在无法获得公平待遇时,可能会积累不良心理情绪.逐渐缺乏对群体的归属感.变得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心理契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没有专题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汤雪峰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