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消费类
    发表日期:2009年8月14日 作者:肖文学 编辑:shphao 有1006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肖文学)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成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1)有鉴于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建设节约型校园,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永恒课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所谓消费,是指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观念和行为等要素的集合。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也要消费,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他们在不自觉的扮演着传统消费的革新者和新型消费的倡导者的双重角色。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发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显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科学的、合理的、理性的。但是,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学生消费也不例外,综观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象和行为,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消费误区:其一,攀比消费,两极分化。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拥有率都超过半数。57.5%的同学拥有电脑,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 00300元的占3.87%,而月消费1000-2000元的学生大有人在。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明显的消费差异。其二,“财商”缺乏,盲目冲动。调查显示:消费有明显计划的学生只有6.4%37.5%的大学生, 竟然不知道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要花或花了多少钱。其三,从众消费,浪费严重。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努力适应社会过程中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消费选择的从众化趋势。从着装、发型到饮食习惯,很多大学生都是从众,结果是钱花了但于己用处却不大,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其四,媚俗消费,愈演愈烈。为情感而不惜付出大笔金钱的消费我们暂且稍之为“媚俗消费”。调查显示:约26%的人每月的人情消费超过了100元。每月恋爱开支在50元以下的仅为7.8%100元以上的却有48.9%。当前大学生消费误区的出现,成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

(一)大学生偏颇消费心理的驱使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同时,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这些偏颇的消费心理导致大学生重物质消费,最终使消费走入误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失。具体体现:其一是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其二是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其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正是这些导致校园整体消费环境的恶化,最终必然使大学生走入消费误区。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



相关专题: 大学生消费心理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丁建)引导大学生消费观念转变的基本对策(2009/8/22 7:12:24)[13316]
  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2009/8/13 7:49:56)[8404]
  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的心理动机(2009/8/12 7:31:39)[9338]
  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心理的行为表现(2009/8/11 7:35:29)[1633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肖文学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