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关于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现象分析的一篇文章,推荐一看。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具有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特点和心理, 他们是用父母的钱来进行生活和学习,还没有经济能力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生活,没有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在消费上就受到很大的制约。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大学生,对于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培养其正确理智的消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学生消费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情消费比重不断加大
人情消费作为人们日常交往过程中加深感情、促进沟通的重要手段本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导致人情消费的全面升级:包括旅游、请客、恋爱等消费。在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人情消费是“请客吃饭”,从过生日、老乡会、庆祝节日到评三好、获奖学金等等,合理的、不合理的都成为吃饭的理由。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的恋爱费用同样居高不下,学生谈恋爱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散步、周末舞会以外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式,如茶座、咖啡屋、卡拉OK厅成为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费用,给他们造成资金的紧张,长期下去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
1.2 “超前消费”热潮悄然兴起
超前消费,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行为,即超过今天的收入能力将明天的收入提前到今天支出,通俗的说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大学生超前消费即是指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了大学生当前的承受限度。在当今社会,时尚和新潮代表了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时尚和新潮”消费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建立起普遍的、以不落俗套的形式来展示自我的消费行为,他们关注流行、追逐时尚。当代大学生注重挣钱,推崇有钱会花、分期付款和贷款消费等时尚性消费观念。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一双名牌运动鞋,不惜借钱以满足欲望,他们称“这就是拿明天的钱来今天享受,时尚就该年轻时享受,等到老了就来不及了”。
1.3 理财能力的欠缺
所谓“理财”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部分大学生消费无计划,容易盲目冲动。新学期开始时要么把钱全部以活期形式存入银行,不考虑更多的投资渠道,要么把钱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比如炒股、买基金、买各种彩票等,不能很好地考虑并控制风险,一旦要是行情不好往往带来较大损失,以后的生活费没有着落。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自己的日常开支需要多少钱或实际支出了多少钱不明确,没有了钱就去银行支取或打个电话向家里要。消费购物时凭感觉、凭兴趣,特别是到节假日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手段,易冲动消费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