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 - 性心理
    发表日期:2009年1月6日 编辑:hfhao 有192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揭秘人类性心理的四大特点
性是人类得以繁衍下去的需要,在性动力的驱使下,人类会试图满足这种性需要。但人类不同于动物,人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类不会赤裸裸地表现自己的性需要,所以才会有人类的特殊性心理特点。人类性心理常见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喜新性

  人的性意识是在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对性的喜新性与猎奇性一直蕴育始终。

二是自私性

  把性对象作为私有,这是人类性行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男性表现突出。

  1、把自己放于性生活的主导地位,把对方置于从属地位。男子对性要求有迫切的生理特点,往往只顾自己的宣泄与满足,不考虑对方的需要与感受,使性生活简单化往往是感情破裂的开端,尤其在新婚后更明显。

  2、性嫉妒,来自自私的性心理,有合理的方面。性爱中排他性的表现,是两性关系中极为普遍的心理。无爱便无妒。爱情趋于死亡的夫妻,是断然不会有嫉妒心的。性嫉妒还具有迫害性,就是在同性恋中也是如此。

三是脆弱性

  精神因素干扰正常的性反应是常见和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把焦虑置于行为头等重要地位,也把愤怒、敌视和怨恨当作关键因素。

  1、刺激(打击)性焦虑:由于性心理非常脆弱,在夫妻生活中表现突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影响越大;年龄越大,心理表现越脆弱。在性生活中无论是声音、脸色、态度、热情、反应、气味等,甚至不适宜的玩笑都可形成焦虑性心理因素,可能造成性功能障碍。由刺激或打击产生的性焦虑,进而畏惧性生活的失败,这是最常见的表现。

  2、口角性焦虑:夫妻口角,本是生活插曲,应就事论事,一方发火另方克制千万不可水涨船高的对骂,在失控状态下,对骂、奚落、挖苦都会在心灵上种下不快的种子,往往又会从这里萌发新的端倪。用拒绝或强求过性生活的手段来试图解决生活难题的夫妇,这不仅给心理上造成更大的创伤,无疑只能使难题更难。

  3、愤怒性焦虑:愤怒和怨恨是相似的感情,愤怒可直接干扰性反应,不可能与性兴奋同时出现。从心理学讲,愤怒难以达到性满足,更易伤害感情。这种伤害有累积性,会一次比一次加深、加重。愤怒根本不可能引起性兴奋与性欲望。任何一方强行行房,势必加深心理上的创伤,造成愤怒的裂痕难于愈合。

  4、妊娠性畏惧:如果妇女在性生活中害怕生孩子,性生活将会发生明显的障碍。因此,要获得性生活的和谐,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是妇女获得性高潮的重要手段。

  5、压力性焦虑:本人对生育有恐惧、顾虑,不愿生育,而长辈及对方特别迫切希望要孩子,为此,造成女方心理压力,引起紧张、忧郁等情绪,性要求与性反应降低,只是单纯为完成生育任务过性生活,事实上不仅生活不美满,还可能造成不孕症。

  6、医源性焦虑:由于不孕常常去医院治疗医生在诊疗中,忽视了不孕者的心理状态,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本人的思想负担,不去分析而嘱女方以测量体温来判断排卵时间,在规定的几天里同房。这样机械地规定性生活的时间,长期注意力集中于判断有无排卵,这样就无性生活的要求与乐趣,反而不孕。

四是厌倦性

  夫妻间性满足最大的威胁就是厌烦无趣。当男性想尽力使配偶达到性高潮而未获得成功,或女性竭力治疗丈夫的阳痿而失败时,也都可发展到讨厌性生活,进而出现性厌恶。

  由于长期的夫妻生活,对性行为缺乏知识和调适性,夫妻间把性生活视为“例行公事”来完成。这种爱的淡化和性生活的厌倦继续发展,可导致爱情的转移,如果不及时纠正与调适,很可能出现一是勉强延续;二是婚外性生活;三是家庭离异。探求家庭离异与婚外性生活,常常是因为性生活不和谐与性美感的消失,成为一个重要原因。

  了解了人类的这些性心理的特点,可以用来调解婚姻生活,提高人类两性的婚姻生活质量,进而能用为营造和睦友爱的家庭提供有益帮助。[中国心理学家网]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1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7]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