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专栏 - 李不言专栏 - 听雨轩
    发表日期:2008年8月14日 出处:http://news.h863.com/html/07/t-1196707.html 作者:李不言 编辑:李不言 有220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运动员不必“谈压色变”

运动员不必“谈压色变”

李不言

(健康863网稿约:http://news.h863.com/html/07/t-1196707.html

    奥运大赛期间,如何给运动员心理减压,成为众多媒体的热门话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厢情愿地要求运动员不要有心理压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一个参赛运动员,无一不想取得好成绩、争得好名次,可是赛场强手如云、形势瞬息万变,这种主体需要和客观现实以及未来结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和不可预测性,于是我们就会体验到焦虑、感受到压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任何的情绪体验,都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激活行动力的重要手段。压力又可叫做应激——紧急的情景刺激了有机体,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使有机体迅速进入一种“战备状态”——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加快,血压、体温升高,肌肉紧张并准备行动,视觉变得敏锐,思维变得敏捷,活动变得积极等。 近年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压力越大,人可能越健康——   某些类型的压力可能还会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疾病抵抗力。

    在瞬息变化的情况下作出迅速的反应,在危险的境遇下独立地采取果断的行为,这些都是应激状态。人的个性特征在应激反应中起决定作用,迅速的判断力、意志的自觉性、精神的坚毅性、行为的果敢性以及类似的行为经验,都是积极应激反应不可或缺的条件。正是靠了这种应激状态,运动员在赛场上才会表现得热血沸腾、“舍我其谁”,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生理极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奥运史上的奇迹。

    既然压力不可避免,又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那么对待压力的正确态度当是学“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压力和应激是一种巨大的、神秘的心理能量,引导和运用得好,这种能量就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会帮我们早日把梦想变成现实。

    自我暗示。心里像过电影一样地时常回放自己在某些赛场上的超常表现,时常想着自己成功夺冠的感觉,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在关键时刻总会有出色地表现;这个动作我会完成得很好……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不仅可以有效地起到镇定、集中作用,更能使人的心理能量发挥到极致。

    收放自如。人的心理能量不可能总处于一种饱满的警觉和搏斗状态,它也要有一个衰竭和恢复的周期。应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该兴奋的时候高度兴奋,该放松的时候充分放松——靠在椅背或仰躺在床上,全身各部位处于最舒适的状态,闭目想象自己处于最喜欢、最惬意的情景中,例如静坐或漫步于大海边、森林或美丽的原野;用鼻子深深地向胸腔、腹腔吸气,想象把大自然新鲜的氧气全部吸入你的身体,边吸边默数1、2、3(约3秒钟),停顿约1秒,然后用嘴慢慢把气呼出(同样约3秒),同时想象把体内所有的焦虑、烦躁、恐惧等所有不快情绪全部呼出;在调整呼吸的同时,依次练习放松头面部、颈、肩、前臂、背、胸、腹及下肢。以上放松技巧应反复练习,直到能够在比赛前夕和比赛间隙运用自如。

    理性定位。每个运动员都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我、获得自尊,这是人的生长需要。心理学上有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对比赛的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产生自卑,丧失自信。因此运动员应该对自己和对手有较理性的估计,目标不能定得太低,也不能定得太高,要“跳起来摘苹果”。

    放下杂念。其实真正影响运动员水平发挥的不是压力,而是心理干扰。“破釜沉舟”的压力大不大?大极了,一点退路没有了;但恰恰是这种压力的极致状态,却令士兵彻底放弃了所有的杂念,排除了一切的心理干扰!因此,首要的一点就是,运动员应把功名利禄和成败得失抛诸脑后,把比赛仅仅看做是比赛。另外,要注意屏蔽负性竞赛信息的干扰,防止对手采用“心理施压”和“心理干扰”战术。(健康863网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李不言)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1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不言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