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教育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7年12月17日 编辑:shphao 有318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为何父母缺席偶像之列

左思岳 


    前不久,香港城市大学做了一个有关偶像的调查,结果发现,香港深圳两地学生虽在地理上相邻相近,但在偶像选择上有很大差别。在香港学生所崇拜的十大偶像中,父母位列其中,而对深圳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却不在排名中。几年之前,类似的国际性研究显示,绝大部分国家的学生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只有中国学生会把父母放在最后一位。对此,他们的父母无法不感到无奈和迷茫,当年,父母曾是他们那辈人最尊重的人,代代相传的父母偶像作用为什么越来越弱了?
1
偶像崇拜,事出有因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而言,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需要从对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
    青少年正值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得他们期待心理上的成熟感。他们希望获得成人的地位和权利,拥有自己独立的评判标准。他们希望脱离父母的保护,拥有自己作出决定的权利。但是,由于他们在此阶段的心理水平仍然有限,生活上也没有独立,很多愿望不能实现,因而经常在迷茫中寻找自己适当的成年角色。这是一个从父母的保护之下逐渐走向成熟独立的过程,从自我迷茫中走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寻找一些特定的人物,并在对这些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确立人生目标。在这些特定的人物中,一部分就成了他们的偶像。
2
父母可以让孩子的偶像崇拜更有意义
    香港城市大学的岳晓东博士曾经提出,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本质都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两者的区别在于青少年对其崇拜对象的社会认知的不同,偶像崇拜是以人物为核心,榜样学习以特质为核心。也就是说,偶像崇拜看重的是一个人本身,可以是没有理由的喜欢一个人,而榜样学习看重的是这个人的某些优秀品质,因为这些品质而喜欢这个人。所以,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对自我成长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人物为核心会导致孩子直接模仿、全盘接受偶像,形成低自我信念。以特质为核心则会引起综合模仿、选择性接受,建立高自我信念,相对而言更有利于个人成长。
    在人生的里程上,从幼稚到成熟,从感性到理性,一个人完成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飞跃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来自家庭的爱和温暖往往能够促使青少年关注自己的人格成长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更容易形成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并从偶像那里汲取优良的品质,更多向榜样靠拢。父母的关心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孩子解决成长阶段的困惑。但如果父母给予更多的是惩罚以及拒绝和否定,则青少年容易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增强逆反心理,把注意力转向流光异彩的影视明星,造成对明星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
3
父母为何威信下降?
    我们知道,青少年对于一个偶像过分崇拜,容易造成对自身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荒废学业、浪费金钱等。他们对偶像崇拜多是理想的、浪漫的。他们对自己的偶像没有深入接触和了解,仅仅依靠表面信息和传言,就会不假思索地给予他们绝对的信任。
    而对待父母,即使尊敬至极,也同如上所说的崇拜有差异。或者说,父母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更合适。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榜样多采用理性,现实的态度。如果在青少年心中有一个榜样,那么他会有选择的模仿人物的积极品质,冷静、客观的认同,而不是盲从。所以,父母应该成为的,是有利于孩子个人成长的榜样。
    作为孩子身边最近的人,父母是对孩子生活、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最大的人,理应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敬佩的对象。虽然,一些外界因素迫使父母在孩子中的威信下降,比如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父母的知识已经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很多可以控制的原因,也成为导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威信下降的加速器。
{1}家庭过多的保护
    在青春期中,孩子因为要摆脱父母才会转向对偶像的依恋。父母要想得到孩子的认可,就需要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建立起冷静、客观的认同方式,在父母身上发现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并能在父母不断肯定中肯定自我的价值。父母是否能得到孩子的认可,成为孩子现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偶像”,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行为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作为父母来说,与其想作为孩子的偶像,不如成为孩子的榜样。
    在中国传统教育下,家长总是充当保护者的角色,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更是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家长不想让孩子受到任何生理及心理上的伤害,所以很多事情都代办,不让孩子自己动手。例如,小孩子跑着被桌子碰到,父母会立即上前,一边安慰孩子一边说“都是这个桌子不好、打它”。在西方,同样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会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告诉他为什么会摔倒,怎样做能够不会撞到桌子上,避免下次同样情况的发生。
    在国内青少年的眼中,父母是一个保护他们的角色。而伴随着自己的长大,他们总是想努力成为成人,企望着摆脱这种保护,用独立的眼光看问题、想问题。很多时候,他们把自由和依恋父母看作是一种矛盾,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抵触情绪,造成了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顶撞父母等等。
    西方的父母更多的则是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例如,成人之后的青少年就会经济独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给予指导,但不会过多干涉。这与青少年发展的自身要求是一致的,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支持下逐渐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同一性。
    心理学研究显示父母的过度保护、拒绝等因素会影响青少年人格偏离的发生,引起青少年的焦虑,而这些方面,都有可能直接影响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导致对父母的不认可,更谈不上“崇拜”。

青少年要得到良好自我成长,既需要父母的关心、温暖,又要给他们空间,不能过度保护。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青少年才可能客观看待父母提出的建议以及父母的行为,才能发现父母身上值得自己敬佩及学习的地方。
{2}父母的言行
    班杜拉认为,大部分习得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习得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到涉足世界都是在父母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的。在孩子心中,如果父母始终能树立并保持一个良好的正面形象,孩子们也很容易建立对父母的尊敬和崇拜。问题在于,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正面形象很难持续地保持在青少年的心中。其中,包含很多家长个人以及其他成年人自身的原因。在青少年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成年人是他们的目标,但是他们总会发现一系列自己厌恶的问题,从而将注意力转化到理想化的偶像上。
    现实社会中,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些成年人价值观脱离正轨,产生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给青少年造成了很多不可学习的“榜样”。父母如果行不正、言不端,就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崇拜父母也不奇怪。除了父母,社会上这样的人见得多了、听得多了,青少年也会感觉榜样的缺失,与父辈“划清界限”,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位置。
{3}青少年需要同伴的认可
    青少年期的学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这实际上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不安,而能理解这种不安,同时又能给以宽慰的是朋友。这一时期的孩子,与同龄人的密切交流增多,希望得到广大朋友的认可和理解,并感受在与人交往中带来的快乐。选择朋友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当个人希望得到一个群体的认可时,他需要具有这个群体所能接纳的特质。偶像崇拜的互相影响也就这样形成。比如,有研究推测,参与影迷俱乐部的活动可提供给这些青少年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地位尊重和价值参考,可使他们相对提高自我评估。特别是对较为敏感的青少年,这种影迷俱乐部的自我确认作用更显突出。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大家都有明星崇拜,在分享资源与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朋友的支持,得到了认可,获得了友谊。而“崇拜”父母则缺少一种社会氛围。青少年很少想到“崇拜”父母,对父母的关心也视而不见,同学们之间很少谈论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什么,久而久之,就缺乏了一种“崇拜”父母,向父母学习的氛围。
4
问题关键——
父母能否建立双重角色
    崇拜,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明星的盲目崇拜属于一种非合理模仿的社会学习。父母面对自己孩子盲目追星,往往都会反对。看到他们为了追星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甚至荒废学业,像着了魔一样,想要制止却又手足无措。有时候,孩子的衣着、发型,甚至言谈举止都会模仿明星,无论是否恰当,所有明星的行为全盘接受。父母看到这样,无不担心。总体来说,父母们总是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疯狂追星。
    但如果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崇拜对象”的话——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是榜样,情况就会不一样了,父母的双重角色就会建立起来。而且,这种双重角色建立之后,对于避免孩子盲目崇拜明星也有影响。对父母的“崇拜”,即建立了对父母的一种信任关系。这种关系下,父母说出的话也才有指导意义。在这种关系下,父母才能够帮助孩子正视偶像,发现偶像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变偶像为榜样,真正促进孩子自我价值感的确立。
    可以说,崇拜明星与“崇拜父母”是对立统一的。曾经有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追星时父母首先也去‘追’,追明白了,才能和孩子有对话的切入点。和孩子有真正的对话,才能有资格与孩子一起探讨如何追得有益、追得平衡。”只有这样,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时,才能真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5
赢得信任的良方——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沟通不良。在面对孩子的疯狂时,父母要学会冷静,因为追星是青少年时期共同的特点,所以父母不用着急。要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尊重他们的想法。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父母尊重时,才能愿意交流。这一点可能对于家长来说做起来有些困难。这需要父母自己的态度先有所改变,经常反思一下有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子女之上。同时,还需要家长转变一些固有的观念。其实不是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孩子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其他的课余生活和生活经验的培养。
    倾听是建立沟通的主要前提。倾听,不但要听到,还要仔细听,要听懂。很多父母只喜欢指导孩子,说些批评的话,而很少注意倾听。只有倾听,才能促进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只有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才能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解决本质的问题。比如,当孩子从学校回来,讲述在学校发生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应当给予积极反馈,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于这些事情也有兴趣,这样才会有沟通的基础,才有利于沟通的发展。而只有建立了良好沟通,父母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可以说,一个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个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个财富,对于自我的成长,对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沟通,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表达空间,才能让父母有更多的指导空间,才能让孩子的偶像转化成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才能让父母成为孩子心中真正的与众不同的偶像。

来源:北京晨报网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4]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