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管理类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7日 编辑:anyihao 有1141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激励理论的综述及其启示

激励理论的综述及其启示

 

张小永

 

现代管理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直接影响个人在活动中的行为效率,而个人行为效率又直接影响团体、组织及整个活动中的效率与效益。因此,个体心理与行为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而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问题。目前在管理心理学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激励理论,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教育管理者以启示。

一、关于“是什么激发或驱动行为”的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slow)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因此,弄清了人类的基本需求结构或层次,就能很好的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某一种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人就会去追求它。产生一种内驱力。当这种需要满足以后就不再有动力了。而这时又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再驱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实现。同时,马斯洛还认为,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它是在五种需要中力量最强的一个。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管理者要激励某个人,就应该知道他现在处于需要层次的哪个水平上,其当时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并将激励措施用在满足教职工的这些需要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2ERG理论(ERG theory)耶鲁大学的克来顿·艾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1969年提出了ERG理论。他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existence)需要、关系(relatedness)需要、成长(growth)需要。这一理论的特点是认为各种需要可同时具有激励作用;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就会出现倒退,对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可见,ERG理论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更加灵活,人们可以同时去追求各种层次的需要,或在某种限制下,在各种需要之间进行转化。这为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灵活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3.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F·Herzberg)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有许多因素影响人的行为。这些影响因素可按其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叫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主要指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的外部因素,包括政策、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没有这些因素容易使人产生不满意,降低人的工作积极性。但具有这些因素并不足以使人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因此,它不具有激励作用。另一类叫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s)。主要包括成就、对工作成绩的承认、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责任、价值感以及事业发展和前途等等。它的存在有利于增加人的满意度,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没有这些因素还不至于引起人的不满。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有不同的作用。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为了增加教职工的满意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管理者除了应致力于改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为每个教职工提供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促进他的进取心。

二、关于“是什么引导行为方向”的激励理论

1.目标设置理论(The Goal-setting theory)目标设置理论是爱德温·洛克(E·A·Locke)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强调目标在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个人本身为自己设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沿着特定的轨道进行。它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应及时了解教职工的目标设置状况,知道他们重视什么或期望得到什么,这样使管理者就有了制定激励措施的依据;第二,管理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教职工的目标设置,将他们的行为统一在一个方向上,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在组织管理中应采取目标明确化,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员工“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时应对目标过程及时反馈。

2.期望理论(The expectancy theory)

在马斯洛和赫兹伯格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V·H·Vroom)在其《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1)期望:即人关于工作结果的预期。也就是人关于他们能够多大程度上做好工作的信念。(2)“功利性”或“工具性”:即人关于工作成绩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的预期或信念。(3)效价:即每种后果对于他们的价值。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可以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以及人们判断自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奖励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取决于奖励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对获得奖励的可能性的判断。如果他们觉得获得奖励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无论奖励多么具有吸引力,也难以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在给教职工布置工作时要先讲清该项工作完成以后有什么意义,然后再分析,把这项工作交给他去完成是最有把握的,因为他最具有实现工作目标价值的能力;另一方面,当教职工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时,管理者应兑现事先承诺的奖励,让他们觉得获得奖励是很现实的。这样,通过调整教职工的期望内容和程度,就可以将其行为引导到与组织要求一致的方向上去,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关于“是什么使行为得到维持”激励理论

1.强化理论(Reinf0rcement theory)

这是源于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概念的一种激励理论。他们认为行为结果对于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人的工作成绩的强化是使其行为得以维持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对于维持行为,变化的、间隔的强化比固定的、连续的强化效果要好。一方面,它能更经济有效的增加先前行为出现的概率。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强化中断或消失的抵抗力,这样,即使有较长时间的不强化期,行为也能得到维持。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作为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一方面要注意运用强化手段,特别是在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初期,应更加频繁的给予强化。我们可以按小比率增加的原则,持续不断的对教职工的行为改进给以强化,直到它稳定在所要求的标准上。另一方面,当其形成后,管理者就应考虑降低强化的比率和改变强化的时距。我们可以先采用增加每次强化的强化量而减少强化次数的方法,当教职工能够从其行为中得到自我强化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减少强化量了,但仍应以能够维持教职工已产生的行为为限。

2.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其实质是探讨投入劳动与所获报酬之间的比值,即个人所做的投入(或贡献)与他所取得的报酬(所得到的结果)之间的平衡。亚当斯认为,在组织机构中,员工最关心的是奖励措施的公平和公正,即希望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得到应有的报偿。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报偿/代价比等同于别人的报偿/代价比,那么就会产生公平感,原来的工作热情和行为水平就能得到维持;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报偿/代价比低于别人,他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通过各种方法力图消除不平衡感,他可能会要求增加他的收益或报偿,或降低他付出的代价。当然他也可能重新估价自己获得的报偿或别人付出的代价,以降低或消除不平衡感,维持其行为;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报偿/代价比高于别人,他也会觉得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因为自己得到过多的报偿而付出更多的代价,也可能试图增加别人的报偿,还可能对自己和别人的报偿和代价重新做出估价,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制定分配制度或奖励措施时,一定要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增加分配制度的透明度,让每一个教职工都生活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4]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