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保健 - 咨询问答
    发表日期:2007年10月23日 编辑:anyihao 有281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怎样预防老年痴呆症

各种老年人的常见疾患也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很多家庭,老年痴呆就是波及面较广的病症之一。一面是生活水平显著地、持续地提高,另一面却是老年痴呆等疾病并没有减少蔓延——为什么呢?有没有社会环境的原因?这个病症涉及哪些值得探讨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没有简便易行的办法可以预防这种病?
    老钱退休前在汽车行业工作,是一个单位的处长正处级。虽然是领导,但为人谦逊随和,大家都喜欢他。如今退休已4年,家人发现老钱逐渐地“安静”了:也没什么大的不妥,每天浇花、画画、看看报纸电视,但不像以前那么爱说笑话;出门的次数也有限,跟人来往越来越少,也就是偶尔奉老伴差遣去买个菜,还不爱去,再比如替女儿接送小外孙,也是偶尔。还有个变化就是退休前老钱很少看电视剧,说浪费时间,喜好看足球乒乓球。退休后时间多了,有时跟钱太太一起看个肥皂剧,很少开口评论,常常一看就打盹,但偶尔开口,都是挑刺儿的话。
    钱太太和女儿面对这些,没说什么,也不好说,因为毕竟他也不挑家人的刺儿,对家人对小辈还是一如既往地慷慨、温和,对邻居也一样。但是女儿感受到“我爸退休后不快乐,而且越来越不快乐,总跟揣着什么心事似的”。重阳节有旅行社专门推出老年团,女儿想给爸妈安排一个,结果以家庭会议上老钱的一票否决告终,说太闹腾、太挤、浪费钱。女儿和钱太太有点不知所措。
老年病,从退休综合征开始
    郭大夫认为,老钱是典型的退休综合征,老庞则已经出现一些老年痴呆的症状了。
    退休综合征可大可小,近些年在临床上已经日益增多。很多人因为不重视,退休后心态不佳导致心情抑郁,进而引发了高血压、糖尿病,还有我们今天重点要探讨的,老年痴呆,也就是大脑不可逆的病变。
    退休是所有人“逃不掉”的一个人生关口;退休后的人生却不是“完结篇”,而是生命的另一个新阶段。但很多退休后的老人,没得到足够的和“准确”的关心,无法把失落的心态调整过来。于是,郭大夫强调,心态第一位。
    老年痴呆或是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究其内因,最初都是因为神经系统的问题导致的,也就是我们听到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心情不好,精神抑郁,持续一段时间的神经系统的问题,会导致内分泌的问题,继而免疫系统紊乱,免疫力一降低,疾病就有了大把的机会,很多器官的毛病都有可能找上门来。
    焦虑和失眠在老年人中很常见。焦虑主要表现在容易心烦、跟人起急、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等等焦灼的情绪反应。睡眠减少、空虚、悲观,则是退休后生活无聊导致的另一类情绪。通常老人觉得“我没用了”,做不了事了,就会觉得人生无趣,进而一点点变得消沉抑郁。继而就常出现吃不下饭、记忆力迅速减退、过分关注身体不适等。这些都是退休后没有很好调试生活节奏和心态,无法摆平自己的心理落差造成的。
    人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当中的时候,脑子的执行功能就会变差,人的反应相对慢、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如果这种状态再加上老年人普遍的脑供血不足的情况,那么便加重了大脑的衰退,一步步接近老年痴呆疾病。
哪些人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郭大夫说,老年痴呆症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社会环境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退休”是应对老年痴呆的一个关键的时间刻度。
    退休让人从繁忙的工作状态,忽然到了闲散的生活状态,这个转折有的人适应得好,有的人适应得不好。粗略地统计发现,女性比男性适应得好,“蓝领”比“白领”适应得好。
    为什么呢?郭大夫说,心理落差的问题。举例来说,工人阶层他们的心理落差小;我们说的“权力阶层”,也就是当领导干部的人,之前受人敬仰,大家都捧着、护着、照顾面子,凡事不必亲力亲为,之后忽然闲散下来,不习惯是必然的。但有的人自己心态好,就过渡得自然,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也就减低了退休后二三十年生命中患各种疾病的几率。
    女性比男性适应得好,一方面是女性本身容易融入新角色,另一方面是家庭的角色本来就是属于女人的,所以即使是从工作上退下来,进入家庭对女人来说也不是“新”的事。但对男人来说,退休后家里蹲的状态,是“新”的,会有点不知所措。
    总结而言,能比较好地适应退休后生活、少见老年痴呆的人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1}有一技之长的
    这样的人能应用自己的长处服务他人。对老人来说,最重要的保持自信与自尊的方式就是承担一定的责任;“我还有用”的感受对退休老人弥足珍贵。
    {2}爱好比较多的
    生活丰富,人就有劲头,有点小毛病也不会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体上,小题大做。
    {3}朋友多的
    有交往就不寂寞,同时朋友也是一个信息来源,大家可以互通有无。大脑的活跃程度与新的信息刺激有关。
    {4}退休前有充分心理准备的

过渡得好对此后1/3的人生很重要。现在有人倡议“延长退休期”,就是从接近退休年限开始,再工作5年,一点点淡出工作岗位。从心理上,多工作5年跟到年龄突然退下来,人的状况大不一样。
    {5}爱学习的
    并非为了拿学位的那种学习。普遍认为人一老,记性就差,不擅学习了。但退化的仅仅是机械记忆,逻辑记忆、理解记忆等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强的。老年人应发挥这种优势,持续学习对大脑是一个训练和良性刺激。
    {1}在工作岗位时优越感较强
    从门庭若市到门庭冷落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心理上无法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空洞。
    {2}缺少一技之长
    权力很大位置很高,但缺少突出的技能,退休后也就没什么可忙活的,再找工作也不容易。
    {3}缺少知心朋友
    领导干部们在退休前的人际交往,往往有种“高处不胜寒”的状态,看似前呼后拥,但是难得知己,那么退下来就会形单影只。
积极面对“退休后”
    面对退休这一人生必经之路,郭大夫做了如下建议,可以帮助预防老年痴呆。
    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平和地接受事实。对于没准备好的人来说,“退下来”可谓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负性事件”。但是既然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那么就不要存在幻想,首先得接受现实,人才能积极地过接下来的日子。退休等于人生新阶段的开始,而不是像许多人恐惧的那样“人就完了”。
    然后,最好做些计划,“我后面这30年干什么?”生活有目标的话,人没工作也无所谓。
    接下来,老人一定要“走出去”,做你喜欢的任何事,尽可能多地融进社会。像个案一中的老钱,就在这方面比较畏缩,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拒绝交往本身就是心态不好的一种反映。
    还有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人不断吸收新东西,有一定水平的新信息持续刺激着大脑,令脑子总保持一定的活跃程度,这是对抗老化的最积极有效的方式。躲起来不见人、兀自发呆、每天就在电视前打盹浑浑噩噩过完后面30年,那么这样的人大脑衰退和老化是非常迅速的,恐怕等不到90、100岁,痴呆已经来临。中国人常说“颐养天年”,不是干呆着,而是积极地养、乐观地养、在动态中养。
    最后,要坚持锻炼。老年人的锻炼不宜剧烈,但贵在坚持。机体状态好,生理性记忆减退就来得晚、来得慢;同时体力上去了,人容易保持在比较开怀的状态,脑力也就稳定住了,那么好的心态也自然而然地来了。
    另外,郭大夫对那些还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说,在30岁到60岁这个奋斗期里面,人一定不能只有工作,得培养一些爱好,同时训练出一种好的心态,不把自己放得过高或过低,一切都坦然平和面对。这些努力都会在人生最后的1/3时间里头,得到报偿。
该怎么“心疼”退休老人?
    近几年国家开始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提出很多新的倡议,其中一条很有实际意义的就是“老龄资源再利用”。意思是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鼓励老年人继续走进社会,寻找合适的岗位,以“做点事情”的方式,稳固自己的自信与自尊。一方面社会需要这样的老龄资源;另一方面对任何一位老人来说,“觉得自己有用”都是医治心病最有用的特效药。
    那么作为子女、晚辈,应结合父母的实际条件,鼓励老人走出家门、适当地去“做点什么”,继续发挥能量。老人第一位的需要不是大房子、大汽车,每天在家里计算存款。他们最需要是:一点点责任,一点点适当的压力,还有,任何症状都要提早就医。像个案一中的老钱,据现状判断,已经有些微的抑郁先兆,如果在这个阶段求助于心理医生,或是转变一下生活内容,人的状态马上就回来了。而反观他这样状态的原因,恰恰是退休之后没有任何“责任”需要他承担。他的安静不是性情变化,而是人不满于外界环境时一种应激反应。换句话说,以郭医生的视角看,老钱的生活质量在下降。如果这种下降持续得久了,各种功能性的疾病就会随棍而上,那会更糟。
    人生最后1/3是新的阶段,是必经之路,但无可否认的,也是即将面对负性事件最密集的阶段:老伴可能去了,朋友可能去了,健康下降,收入下降,工作没了,子女成家离开……作为晚辈,保持必要的交流,不定期地给老人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这些方式的关爱,比给钱给房子来得更有力量。目的只有一个:让老人自立。
    包括不少年轻人在内都抱有错误的观念,认为有人侍奉就是享福。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追求“长寿”,而调查发现,长寿人群中,绝大多数老人都是一直生活自理的。家里有保姆帮忙做一些老人体力不允许的事,是种积极的辅助;如果凡事都拿给别人做,退休后的人会愈加无聊,无所事事是最可怕的摧毁自信的方法。而自信与自尊,是令每一个人保持旺盛精力和良好心态的基础。
    另外,对于已经患病的老人(比如个案二的老庞),无论症状轻重,子女在照顾过程中都应记住“他是个病人”。这听起来简单,但郭大夫在临床中见过太多一个痴呆老人造成家庭多名成员的压力、焦虑或抑郁。老年痴呆患者已经不单单是需要照看的病人,而是一个家庭的“负性事件”。它的影响面是所有家庭成员。而每个家庭成员的问题、情绪与反应,又波及到他/她周围的人……更无奈的是,到了老年痴呆阶段,大脑发生的器质性改变是不可逆的,有可能继续恶化却不可能再恢复到病前状态了。

来源:北京晨报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