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7年7月30日 编辑:shphao 有971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大学生自杀问题心理因素综合分析

大学生自杀问题心理因素综合分析

杨 帆

2006227是某高校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名大四女生跳楼自杀身亡,自去年以来该校先后有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他们正是青春好年华却从此走上不归之路,令人十分惋惜。自杀是世界十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中国自杀人数约占20%左右,自杀率处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精神病患病率较之50年代陡升了5倍,心理卫生问题、精神障碍及自杀明显增多。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发生的自杀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自杀问题在法律上虽然不属于违法犯罪,但这类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和校园里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家庭及他人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算的。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原因、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是我们不可忽视和回避的现实问题。

1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个体心理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具有一般个体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和面临的心理问题,他们“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映:一时陷入被打败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希望昂首挺胸,一时又由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因此,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是每个青年人能否顺利渡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某高校去年以来发生的5例大学生自杀案例中,每个自杀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另一方面,大学生还具有比一般个体青年期更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期望值较高。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和个体角色协阋起来,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在心理上默默的承受着来自家庭、学习、就业、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和冲突需要他们去解决。由于青年期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易于形成厌世心理。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与一般个体青年具有不同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的自杀心理机制人手。

心理卫生学认为,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与人格障

碍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抑郁、自卑、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多疑、狭隘、焦虑等等。但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挫折、家庭的变故等刺激后,在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而来的压力出现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交往,回避朋友,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随着时过境迁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患者中有的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过自杀行为。如某高校大三男生左某,母亲去世,父亲离家出走常年不归,上学费用靠亲戚朋友资助,因精神抑郁曾有过自杀行为,终于2005223自缢身亡。

12 悲观 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对待人生。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主的绝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之一。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充满着希望,力图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如果看不到或者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败,就会自暴自弃,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中,这种悲观的人生态度往往带来对生活、前途、社会的失望感,如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会走向自杀的道路。

13 自卑 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认为自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如某高校大三男生周某,长期患病,四处求医不见好转,又怕被别人知道,自卑心理很重,于200587跳楼自杀身亡,给家人的遗书中称:“身体有病,活的很痛苦,死后骨灰撒人大海里”。

2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社会性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000万人,在社会上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数量与日俱增,究其原因,除一部分人属于心理疾病原因造成的以外,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具有特殊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从大学生自杀行为上,我们就能看到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也能看到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社会对大学生自杀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21 来自我国普通民众,在经济上无力支持子女就学的压力 据统计,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均纯收

入为9 422元,而现阶段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各种费用支出则超过了1万元,就是说,一个中等收入的城市

居民,一年不吃不喝,也供不起一名子女读大学。农村入学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一家全年收

入小过几千元,这巨大的缺口让农民无力负担,上学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脱贫,其结果反而倒更加贫困,这种经济现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来自就业难方面的压力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对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需求不断减少,就业率逐年下降。今年213日,国家发改委通过官方网站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指出,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 500人,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 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 4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万人。同时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依然面临着就业难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另据《法制日报》报道,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向社会发布,报告称,20056月下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全国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进行调查,共收回来自毕业生的有效问卷21 220份,调查显示,42 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已经确定,其中真正签约的只有337 。另外13s 的人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这种严酷的就业现实,使学生对未来的前途、对走入社会的结果充满迷惘,造成

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23 来自社会职业竞争的压力 我国每年约有400万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在学历上的竞争、技

术技能方面的竞争、人事关系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某市2006年计划招录91个市、县直机关公务员,仅仅3天时问,就有1 179人报考,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报考人数与录用人数比为401。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给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4 来自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攀升的压力 大学生对社会变化的反映极其敏感,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图虚荣、讲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25 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如:某高校专接本大三女生常某,因考试不及格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崩溃,于2005129溺水自杀身亡,遗书称:“活的太累,想休息”。

3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特点

健康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躯体上有没有疾病,心理因素也能致病。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疾病,它不亚于细菌、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应当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它,才能够战胜它。

31 群体性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常常不是单的个例,而是同样的心理症状、甚至躯体症状在同

时期出现在一部分人或一群人当中,只是程度不同、轻重不一,呈现群体发病的倾向。这是因为大学生处于集体环境,面对学习竞争、经济承受能力、就业压力的问题,使得心理从众、心理暗示因素易于发挥。

32 相关性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常常与他们的应激生活事件有关,应激生活事件是引起他们心理疾病的直接原因,如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学习压力、生活环境、就业问题、身体疾患、情感问题等,都是心理疾病的多发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激的生活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态度,就是说,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当事人病前的性格特征有关。据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一万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卫生问题,117 96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某高校对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 ,不少人有过自杀念头。某高校对600多人的调查中发现,有146 的人表述自己曾在一年内认真想过要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某高校对1 010名大学生调查中发现:有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这些人在特定的人格基础上,对处在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和承担的经济压力之下,通过错误的认知和评价,认为该事件对自己的利益构成威胁,个体又难以控制事件产生的结果时,心理疾病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对于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无疑于一颗颗隐形炸弹,加上缺乏正常的心理疏导和教育,使那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走向绝路。

33 隐蔽性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常常不易识别,除了对心理疾病存在偏见外,还由于学校历来重视教学工作,“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而心理疾病又主要表现在情绪、认知、意志、信念、人际关系上的功能障碍,这些症状如果与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混在一起.极易被看作是思想认识问题.再加上患病本人又不主动求医。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隐蔽大,识别困难。同时由于学校缺乏心理保健体系,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和专职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单靠管理者作思想工作,人多面广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大学生自杀、凶杀的案件就很难避免。

4 大学生自杀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从内因来看,都属于当事人错误地评估世界、错误地评估自己,对问题束手无策;都是由于心理疾病的长期存在,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自我调整造成的。由于大学生的性格都比较 纯,他们自身调整的方式和方法相当有限。如果一个人性格较为内向、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稳,定、不善于与环境交流和沟通,他自身的发展需求就会转变成压力,那些不善于化解压力的人.就会积累这种精神能量,在长期的焦虑中引起身心机制失调,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其结果是更多集中于自身造成伤害。从客观因素上来看,也暴露了单位“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自杀事件,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是可以避免的,其教训是深刻的。

41 对心理疾病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高校要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的精神.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发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文件精神,要从维护校园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2 管理者在“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方面不到位 多数当事人在自杀前,都有“征兆可寻,端倪可查”的种种不正常表现,如果不能及时把握当事人的情绪变化,不能及时识别和发现自杀前严重的不良心境或自杀意念,就会错过失去对自杀者的阻止、干预的时机。

43 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调节能力较低 大学生的人生旅途不长,生活经历单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由于心理承受力、认识、思想境界等原因造成压力过度的现象。但由于缺少健康模式观念.缺乏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对出现的心理适应不良.不知道如何化解、疏导、调适、释放,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44 没有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学校由于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筛查标准,无法将存在心理发育缺陷、人格障碍的人员及时查出,没有把这些人纳入工作视线,缺少有针对性的科学防范措施。

5 建议与对策

51 在学生中树立心理健康观,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 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从观念上彻底实现躯体健康模式向躯体一心理一社会健康模式转变。组织人员撰写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知识教材、光盘,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52 心理疾病责在预防,预防重于治疗 学校应在

学生的人生重大应激事件发生时,如对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问

题,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干预,增强他们的承受力,降低不良反映,减少心理疾病的

发病率。

53 建立心理筛查制度学校应该在每年的3月、9月份,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心理健康筛查活动,特别是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开展心理筛查、心理选拔,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工作重点,跟踪治疗防范。

54 在“经常性”的工作中要引入心理学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要适应

人的生理规律,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面对社会就业的竞争

压力,教育学生在思想上要有心理准备。运用心理学知识打开学生的心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找准思想工作的切入点,思想工作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政治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校园营造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

55 建立和落实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 包括专

业人员的培养、专业体系、组织机构的建立。加强心理问题的研究,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特点,

对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校园特点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思想工作与心理问题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增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56 利用现代网络工具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设

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咨询热线,要定期、定时安排心理学专职老师担任值班,负

责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解惑释疑,传授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疾病的表现、特征,克服

心理疾病的方式、方法。特别是有精神抑郁症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自己眼前的困难和挫折,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来自社会各方面挑战。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55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7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60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104]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5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