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内隐记忆 1.内隐记忆的含义 内隐记忆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记忆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 Weiskrantz(1974)在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虽然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但利用一些特殊的测验任务却发现,这些词仍对病人的测验成绩有影响。说明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已有这种记忆,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提取,但它在特定的作业中表现了出来。 后来,许多研究都发现了这种记忆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内隐记忆,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将内隐记忆从外显记忆中分离出来,是当代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相对于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个体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时的记忆就是外显记忆,也可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一)加工深度 Graf等(1984)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分成四组,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表,但分别完成四种不同的实验任务:(1)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2)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3)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4)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并进行记忆。很显然,单词喜好度的评定和字母检索作业相比,要求被试对项目有更深层次的加工。实验最后要求有识记任务的被试组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再认出刚才学过的词,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外显记忆;而对没有识记任务的被试则要求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其第一个想到的词,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二)保持时间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Tulving等人(1982)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词干补笔作业是一种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在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_________”,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结果发现,在一周之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三)记忆负荷量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Roediger et al.(1993)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四)呈现方式 Jacoby(1981)等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五)干扰因素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通过词干补笔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内隐记忆的研究扩充、丰富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内容,使我们对人类记忆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组块:心理学家米勒(Miller,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当外界信息通过感官进入记忆系统中的短时贮存系统就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处理,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合并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7+2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而不管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也就是说,个体在内隐记忆时,没有意识到信息提取这个环节,也没有意识到所提取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而只是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才能证实他保持有某种信息。正因为如此,对这类记忆进行测量研究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识记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任务,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反映出他曾识记过的内容的保持状况。如果人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受到了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或者说由于先前的学习而使完成这些任务更加容易了,就可以认为内隐记忆在起作用。
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意义?(北师大2005研,首师大2003研) 答: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 见前面“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内容 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是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前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以有控制的、分析性和逻辑性为特征的认知过程为中心的倾向,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认知功能在于有明确目的、以概念为基础的认知能力。然而仅从这种抽象、外显的认知功能、意识性思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是不全面的,应当从综合、历史、辩证的角度看待人类的认知功能及其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隐认知现象开始受到关注,有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不断突破以目的性、逻辑性的外显认知为研究中心的局面,日益深入地揭示出内隐认知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制,为深刻认识人类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隐记忆对保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映了人类认知加工机制的多样性,为认识人类认知能力的实质和发展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外显认知的新窗口。毫无疑问,内隐和外显机制都是人类认知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地发挥各自作用,但这两种机制并不是绝对割裂的。积极利用不同认知机制的优势,并促成两者的协同活动将最大可能地提高个体认识过程的效率。内隐记忆是研究人类认知和学习的深层次结构的很好途径。因此是当前与传统外显记忆相对独立的全新的记忆研究领域。 简述关于存在独立的短时记忆系统的证据。(北大2003研) 答: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或操作记忆。一般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独立的短时记忆系统是由实验和临床事例中得到证实的。墨多克等用实验证明了系列位置效应的现象。系列的开始部位和末尾部位比中间部分更容易回忆,即首因和近因效应。其中,近因效应所涉及的单词末尾部分的单词数量恰与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相吻合。这个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存在。其他相关实验如证明不同的首因效应和是在回忆中插人材料防止复述也得到证明。 此外,临床事例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如:脑震荡患者对受伤前几分钟发生的事件、情景、原因一概记不得。而对往事却记得很清楚,说明他的长时记忆依然保持,损伤的仅是短时记忆。又如,切除海马回的手术也造成记忆的反常。这些都证明了又独立的短时记忆系统。 注意分配以及注意分配要具有哪些条件?(华东师大2003研,苏州大学2003研) 答:分配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研究注意分配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分配注意或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地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好;相反,如果人们对要分配注意的几种活动都不熟悉,或者这些活动都较复杂,那么分配注意就比较困难了。另外,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比较难些。 谈谈如何改善记忆?根据有关理论、概念加以说明。(北大2004研) 答: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就是瞬时记忆,其中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感觉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记忆容量大、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且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保持时间很短、记忆容量一般在5-9个单位之间、信息可被意识到、信息通过复述可转人长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多数是言语听觉编码,容易遗忘。 长时记忆一般是指1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记忆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的特点。长时记忆一般是有意识、有意义记忆,需要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编码语义以一定的网络模型存储,可以提取也出现遗忘。 改善记忆的方法主要有:(1)加大感觉刺激的容量,特别是在图像和声音生动性方面,使更多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2)加强有意注意和有意义记忆的训练;(3)记忆加工编码的策略的训练;(4)加强复述,使更多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中;(5)利用知识的网络模型记忆;(6)及时复习,样式多样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减少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