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考研 - 心理综合考点
    发表日期:2007年7月28日 编辑:anyihao 有490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研重难点解析(六)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①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先天成熟-后天经验),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适应)
②图式(认知结构):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反射性图式-感觉运动图式-心理性图式
③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量变(知识的类推应用)
④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质变(认知结构的发展)
⑤平衡:图式-同化-平衡-不能同化-失衡-顺应-新的图式(状态/过程)
⑥自我调节:同化﹥顺应,加强顺应,抑制同化:
顺应﹥同化:
影响发展的因素:
生理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物理环境(儿童对客观环境的作用):物理经验(动作元素-物体本身);数理逻辑经验(动作系统-主观见之于客观)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促进或延缓个体的发展
平衡过程: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平衡是动态的,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发展的阶段论:
感觉运动阶段(0-2岁):依赖感觉与运动来认识事物:本能性的发射发展到目的性的活动:出现客体恒存性
前运算阶段(2-7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合代表实物,能进行形象思维(由所见而知);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全面考虑问题。(缺乏守恒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在具体情景中或根据熟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由所知而知);理解可逆性;理解守恒;理解规则,但较刻板
形式运算阶段(11岁- ):抽象思维:假设检验,形式逻辑;理解规则的相对性;自我反思
J.Piaget理论的简要评价
理论的贡献:
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
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
理论的不足:
知识认知-社会认知
学习适应发展-学习促进发展
低估儿童,高估青少年
J.Piaget理论的教育含义:
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知识教学
注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培养自主求知能力
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重视活动(动作)的作用
(理论上的启发性—方法上的应用性) 

二、L.V.Vygotsky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Not everythi ng that was must Pass He speaks to us in the future(J.S.Bruner)
PC机—Internet网
高级心理机能
中介说:工具、符号-语言与思维:
活动说-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内化说=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
低级与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功能:生理特征,先天-感觉,欲望(动物进化的结果 直接与外界互动)
高级功能:社会历史,后天-语言,思维,记忆等(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符号为中介)
特点:主动抽象,间接,社会(历史),互动:
(社会;文化历史,活动和社会交往)
中介说:工具与符号的掌握
工具与符号-低级心理功能向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
物体——工具——外部活动,影响客体的变化
符号(语言,数字等)——内部活动,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活动说
意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个体活动(主体与客体)——交往活动(儿童与同伴,儿童与成人)
内化说
心理机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际交往活动
心理结构最初产生于外部活动,然后才内化到内部,形成内部的心理结构
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个体活动(内部动作)
语言与思维:
语言的作用:认知,互动,反思
思维与语言(词)的关系:等同观—分裂观—折中观—意义中介观(词的意义)
自我中心言语:外部语言-内部语言
语言发展阶段:外部语言(交往语言)-自我中心语言(认知语言)-内部语言(反思语言)
教学与发展
教学依附于发展(Piaget)
教学等同于发展(Thorndike):
教学是发展的动力,教学造就着发展
最近发展区:已有水平,潜在水平
教学的最佳期(关键期)
最近发展区的价值:中等难度,适时教学,动态评价
支架式教学
合作学习与情景学习:
活动的价值:做中学,质性评价 

三、E.H.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与教育
配合儿童的认知(思维)发展实施知识教学
配合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发展实施社会规范教学
从S.Freud到E.H.Erikson
精神病人 正常健康人:
儿童青少年(早期经验) 全程发展观
泛性论(本我) 自我是动力(社会性)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涵义
自我成长的需求—社会环境的要求—心理困难
发展的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危险、机会—正常危机(normative crisis)
发展危机具有年龄阶段性:人格发展的8阶段论,用两级对立的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发展危机。
危机的化解,是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发展危机就是发展转机
心理社会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1、信任—怀疑(0-1):学习信任:
个体处于无助状态,一切需要的满足依赖成人。在需要满足的过程中,开始了人际关系。
如果需要得以满足——信任他人,产生安全感;
需要不满足或教育方法不当—怀疑(不信任)他人,面对新环境时焦虑不安
信任—怀疑:父母——其他人
2、自主—羞怯(1-3):成为自主者
个体面临的挑战时能否适时学会最低限度地照顾自己—对周围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大人帮助
如果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包办一切)或过分苛刻(稍有差错即实施惩罚)——见人羞怯,遇事没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内疚(3-6):发展主动性
个体从家庭走向幼儿园,进入游戏的年龄。好说好问,好表现,好模仿
如果儿童的问题有人耐心听取和回答,模仿成人能得到认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产生责任感;
如果对儿童的问题不耐烦,自发的活动被成人过多制止—畏惧退缩,压抑、被动而内疚
4、勤奋—自卑(6-12):变得勤奋:
个体从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知识,开始进入竞争的情境(关注学业)——成功和失败的压力
如果个体成功感多于失败感—勤奋进取,敢于面对挑战,继续追求成功
如果失败多于成功,甚至只有失败—自卑自贬,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5、自我整合—角色混乱(12-18):获得同一性
个体开始关注自我,开始形成自我同性(identity formation)
生理成熟—社会禁忌;学校学习—社会生活;父母作主—自己决定
自我整合(定向型整合)—同一性拒斥(早闭性整合)—同一性迷乱(迷乱性整合)—同一性延迟(未定型整合)
6、友爱亲密—孤僻疏离(18-30):承担社会义务:
个体从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组建家庭
乐于与人交往,建立友谊,分享苦乐,而不失去自己——孤独,不为他人需要
7、精力充沛—颓废迟滞(30-60):显示生命意义
8、完美无缺—悲观失望(60- ):达到完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发展过程危机重重,自我成长不易
自我需求—社会现实—发展危机
儿童中心主义(顺其自然)—社会文化中心主义(按社会需要严格训练)—教育的功能不是避免危机,而是化解危机
例如:勤奋感确立,同一性建立
2、教育是发展的助力或阻力
对儿童实施教育容易—实施适当的教育却很困难
(成人中心) (因材施教)
人生发展8阶段中,儿童青少年时期占5阶段,而此时正是接受教育的时期。
3、心理社会发展与全人教育:
心理社会发展的结果以行为方式表现
发展危机大多与知识学习的成功或失败有关,并伴随情感与意志的反应
教育与发展危机的关系

四、L.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与教育
道德发展(moral develoment)——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
从J.Piaget到L.Kohlberg
同:思维发展—道德发展
异:对偶故事—两难故事
无道德—前习俗
他律道德—习俗
自律道德—后习俗
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涵义
个体的道德,不存在有无问题,也不是归类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
道德发展(判断)不仅仅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综合的价值判断—社会文化意义(社会规范)—教育可以培养道德认知道德发展的顺序不变性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自我中心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行为的对错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被惩罚—没被惩罚)
相对功利主义阶段:利益交换—希望得到比付出多;对自己有利一好;对自己不利一非
2、习俗水平(10-20岁):社会规范
寻求认可(好孩子定向)阶段:社会从众:大家认可一对;大家反对一错
遵守法规和秩序(遵纪守法)阶段:信守权威;服从团体规范,严守公共秩序,遵守法律权威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个人的良心与价值观—超越社会规范
社会契约阶段:遵守法律,但不局限于法律—法律是人制定的,如果不符合大众利益,也可以修订
普遍伦理阶段: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性的尊严、真理、正义和人权
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道德发展水平与思维水平密切相关
2、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晓之以理)
3、道德教育必须由他律(既定规范)—自律(自由行为)
4、道德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5、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情感)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