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7年7月22日 编辑:anyihao 有833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环境污染对人的心理效应

环境污染对人的心理效应

 

曹行船

 

环境污染对人体机能的损伤已众所周知。对于由此导致的焦虑、多疑、愤怒、抑郁等心理障碍,人们往往不予理解,甚至耻笑,反而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这正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环境心理学。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也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环境心理学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探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本文重点探讨环境污染对人的心理行为影响以及各种危害因素和途径,以便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1.环境污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条件之一。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注重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心理效应,而忽视自然环境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心理效应。近年来,人们采用行为功能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对接触有毒有害的人群进行心理和神经功能的测试,取得了一些进展。该方法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生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在低剂量时对心理和行为功能的影响。

11作业环境污染的心理效应

作业环境中的理化因素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也可导致人的行为障碍。 郭贵文等人对铝接触工人心理和行为功能的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铝的工人出现明显的心理状态改变,具体表现为紧张、忧郁、愤怒、疲倦和困惑。行为功能测试指标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而且随着接铝工龄的延长,行为功能下降趋势更为明显。长期职业性铝接触可以引起运动协调能力、视感知、运动速度及准确性降低。噪声作为一种紧张源,对作业工人心理有巨大的压力,使人烦躁不安,易激动,甚至使人失去理智,引起情感紊乱,并可产生强烈的自我防御反应而表现出对立情绪。文献报道,噪声可引起作业工人的家庭及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冲突增加翻H阁。化学有害因素对于心理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甲苯、二甲苯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国内许多研究表明,接触工人多表现在焦虑、忧郁、沮丧、疲惫、惰性及愤怒、敌意等情感方面的改变。并可使记忆力下降,神志不清,数字符号测试的错误次数显著增加,眼手协调功能、心理运动稳定度降低。薛娅等人对某市5个化工企业787名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一线工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化工行业有毒工种作业人员较一般人群的心理问题突出,特别是在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忧郁、焦虑、偏执方面尤为明显嗍。在锰矿工作的人常出现一些精神呆滞、莫名其妙地发笑并伴随语言障碍、说话缓慢、口齿不清、性格抑郁。王健平对71名接触低浓度锰的焊工行为功能测验表明,接触组情感出现异常、愤怒、慌乱、抑郁、视觉感知、记忆和注意力集中程度都有明显改变。

12室内环境污染的心理效应

人有23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污染不能忽视。美国和中国的调查均表明室内污染物浓度显著高于室外。有的甚至比室外高100多倍。另外,室内污染物的种类也繁杂。有由于装修导致的甲醛和多种有机挥发物污染;有洗涤剂、化妆品、染发剂等化学品污染;有生活燃料引起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污染;有吸烟引起的尼古丁、焦油等污染;有电脑、电视、手机、电磁炉、微波炉等电磁辐射污染;有建筑材料的放射线污染;有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有道路交通造成的噪声污染,等等。每一种污染物或多或少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影响,当一种以上的污染物协同作用时,对人类的心理效应更不容忽视。例如,甲醛在对人造成损害的早期,机体尚未出现症状之前,主要表现为行为功能或主观认知感觉上的偏倚191。表现为:记忆功能、情感状态、平衡功能敏捷度、协调功能等行为功能改变。噪声可引起机体情绪等变化,表现为抑郁、烦恼、易激动、疲劳、注意力分散等。在低剂量的甲醛和噪声联合作用时,全部指标都有增强作用唧。另外,室内空调使用不当引起的空调综合症;采光过弱引起的疲劳、忧虑、压抑;长时间使用电热毯,引起烦躁、心神不宁、精神不振。通风不良导致的空气污浊等都可对人的心理、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13生态环境污染的心理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 造成的公害时有发生。这种公害的特点是:污染面广,受害人群范围大,造成的心理影响比较持久和深远。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转化,可生成具有刺激性的光化学烟雾。美国的汽车城洛杉矶曾经发生过一系列的急性中毒事件。最严重的一次在2天内,使31位老人死亡。由于煤的使用量猛增,煤烟严重污染了空气。英国195219561957、和1962年相继发生了几次“伦敦烟雾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在1952年,浓雾持续5天,造成4000多人死亡。因这些污染造成的公害,使很多地方的居民产生恐惧情绪,造成紧张过度、惊慌失措。全世界每年从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大约4o万吨。这些铅会通过各种食物链进入人体。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铅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的智力造成损害。美国有255万儿童血液中的铅量高于正常水平。NeedlemanBoston23357岁儿童进行齿铅测定,并且对高铅组和低铅组的儿童进行韦氏智力测量,高铅组的总IQ,特别是注意力、听觉、语言功能损伤、反应时间和课堂表现等均明显差于低铅组。4年后对同一人群进行追踪观察表明,高铅组儿童智力损伤效应仍在继续。朱为方等人对我国江西某稀土矿开发区自然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稀土矿区土壤、饮水、食物中的稀土含量均高于对照区。稀土区儿童的智商均数明显低于对照区。

空气污染还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社会行为。项在美国中西部城市进行的为期两年的研究表明:在烟雾弥漫的天气里,家庭纠纷数量明显增多。实验研究表明:难闻的气味使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负面情绪。噪声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公害,时时侵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国有665%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出现情绪反常、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记忆力降低等。城市噪声污染问题,已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痛苦难堪,深恶痛绝。

2.环境污染导致出生缺陷所带来的心

理效应遗传因素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不是心理现象,但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染色体的数量、结构的畸变或突变;基因分子结构的变化都会造成个体的某些遗传性疾病,从而使其心理健康受到损害。2003年在大连召开的中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产业论坛上,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教授说: “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出生缺陷儿至少有80 100万,即每3040秒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在中国大地上问世”。出生缺陷包括先天畸形,也包括功能、代谢、行为的异常。这些将伴随患儿终生,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未来的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不可避免的成为社会的弱势人群。他们大多数人生活窘迫。不但要承受生活方面的压力,还要承受社会偏见和歧视的压力。因此,表现为:消极、沮丧、悲观、苦闷、容易失去理智,做出偏激行为,甚至产生复仇心理,导致犯罪。造成出生缺陷的原因有很多,环境污染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原因。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可破坏基因的稳定性,造成遗传密码的改变。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在生产聚氯乙烯的7个城市畸形儿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城市。

日本发生的“水俣病”造成许多先天性痴呆儿,就是因为患儿母亲在妊娠期间吃过被汞污染的鱼和贝类。我国某河流水中有毒化学物质远远超过地面水V类水质标准,扬建勋等人对污染严重的沿岸村庄进行调查,出生缺陷率为57%,显著高于我国平均1%的水平。魏桂梅等人对某市化工、冶金、塑料、制药、印刷、火力发电、机械、纺织等二十几个有害作业工种已生育的3210名女工进行调查,并以教师、医务人员等2692名女性为对照。结果表明:有害作业女工子代发生先天畸形率为2141%。,比对照组增加1686o。尤其以接触铅、苯毒物女工子代畸形发生率最高,分别是681 8%。和1 990%。

3.因环境染导致的疾病对心理的影响

疾病本身除了造成人体生理生化改变之外,也是心理应激的动因。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对心理的影响与一般疾病不同,它除了一般病人所具有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表现外,还有表现为不满、敌对、愤怒、仇恨等情绪。有时产生报复、挑衅、攻击等破坏性反应。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病人不计其数。在我国,仅由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污染,导致尘肺病人就达50多万人,可疑尘肺60多万。造成患者肺功能损伤,严重的呼吸困难,缺氧、二氧化碳滞留。此病的特点为:具有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病程长,患者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所以,患者存在悲观、焦虑、抑郁、厌世等心理失衡。这种不良心理又加重了身体机能的衰退。造成恶性循环,生命质量明显下降。所以,我们在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的心理效应时,千万不能低估由于污染导致疾病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4.心理干预的应对措施

41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化环境意识

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是对社会公众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教育,使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在决策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也可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污染的认知能力,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

42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

工作环境中的很多社会因素是潜在的导致心理失衡的因素,例如对领导的信任度、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等,包括工作是否单调,文化生活是否匮乏,经济效益如何,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等等。这些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索交织在一起会强化心理效应。所以我们应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第一,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维护劳动者健康的权益意识,这是改变所在群体精神面貌的前提条件。第二,倡导文明生产,治理有害因素,改善劳动条件,合理设计作业环境的布局、装饰以及色彩,以缓解工人的紧张心理,提高劳动效率。第三,开展适当的文体娱乐活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工人有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满意度,这是工人在单调的工作之余缓解疲劳,调节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四是,对于由职业危害造成的职业病,应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在医疗、保健、生活等方面有安全感,解除其后顾之忧,消除不良情绪。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54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7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60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104]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5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