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7年1月13日 作者:谭明铭 编辑:shphao 有211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应用

当前,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设计者对其所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控制也不仅仅满足于满足人们对感官的需求,随着技术的提高也为设计者们从视觉空间转向思维空间,不断通过作品去探索和抓住人的心理提供了创作空间,作者通过实践发现,突破传统设计思维而运用视觉心理效应的作品更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逐步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心理需求视觉心理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应用于视觉传播设计具有积极意义,一是突破传统设计思维,不断创新设计内容和形式;二是增加作品的趣味性提高作品的影响力;三是提高传播效应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应用以人们的视觉心理作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设计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错觉图像,从而打破人们传统视觉思维模式,用更新的角度来诠释视觉信息因此,作者认为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应用将逐步成为视觉传播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视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以及特征

1.视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尽管目前有关视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著作丰富,但是仍然缺少通过科学实验方法而得出的科学定义,在实际研究中很难把生理学和心理学放在主要位置进行研究,不过随着人们对审美的要求逐步提高,在国外一些国家开始着手心理与视觉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为视觉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在这其中,格式塔心理学曾以大量的实验来为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格式塔心理学它以人的生理与心理活动作为所要研究的基础,然后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来进行探讨人的视觉与生理心理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也叫完形心理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视觉传达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促进了视觉心理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研究

2.视觉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固有优越特性空间局限性视错觉特性以及图形构建性是视觉心理学研究的四个主要特征

1)固有优越特性

心理学家认为视觉在多种刺激面前,对一些有着特定的感官刺激有着优先选择的特性,视觉感官对这类事物更加敏感,会优先选择其作为视觉对象视觉感官对刺激的优选特性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动态的刺激感应更加敏感,在动态物体和静态物体同时出现时,视觉感官通常会先注意到运动的物体,对动态的物体的感觉性会更强,而且感应速度也非比寻常,可以瞬间察觉到运动的物体类似的情况,当物体处于突然出现消失等动态和静态的相互转变时,视觉也能敏感的感应出来另一方面是在物体改变其亮度颜色大小形状等表面特征时,视觉器官会自觉得先忽略掉其它方面比较小的刺激,而优先对其做出选择即视觉感官的优越特性主要针对的是动态变化色彩鲜明的新鲜事物而且,相比于差异小节奏感不鲜明的事物,人们更乐于接受差异大节奏感强的事物视觉就好比是无形当中的手指,当人所处的环境那个越是复杂时,越能感受到视觉固有优越性,从而更好的感受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2)空间局限性

视觉的空间局限性表现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局限性两个方面,受人体眼睛结构的影响水平空间的局限性指的是人类可以清楚辨别的水平视角在36°左右,不能有效的捕捉到这一视角以外的事物颜色辨别上,有效的视觉角度区间是30°60°,视觉范围内最精确的捕捉视角是标准视线2°区间垂直空间的局限性指的是人类可以最大辨别上下50°范围内的事物,再加上物体颜色的影响,视觉角度可以有效区分的物体只有上下30°以内实际上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人类的有效视觉角度比理论上要低得多

3)视错觉特性

视错觉特性指的是人们在观察物体时,受视觉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接受的视觉感应是错误的事物人体的网膜和周围环境中的光线都可以造成视错觉情况的产生,视错觉的几种常见类型有走廊错觉泽鲁纳错视和Wundt 错视等,其中,走廊错觉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透视视错觉现象,指的是当我们走在一个长走廊里会觉得离我们近的柱子比离得远的柱子小一些,实际上,他们却都是一样的;泽鲁纳错视是一种角度错视现象,指的是在人们的视觉中出现角度上的错觉,比如,我们在看一堵墙时,会感觉远处的墙砖之间有着大大小小的斜度,还有的甚至会出现曲线,实际上,各个墙砖之间都是平行的,之所以看上去不同是因为角度错视引起的

4) 图形构建性

图形的重构是重叠现象导致的一种复杂的自然状态下的情况重叠现象指的是后面的物体被前面的一个物体遮住,不能看到后面物体的全貌,人的视觉不能满足于此,就会去想象物体的全貌

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影响

设计一个主题,怎样去设计,会涉及到很多元素就好比演讲,不同的演讲方式,演讲效果也会不同,如果演讲者慷慨激昂地讲,在吸引听众听的同时,还能给与听众启发设计也是一个道理,设计师的设计也是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至于如何让观众更好的感知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就需要设计师对人们的视觉心理有充分的认识视觉心理学对视觉传播设计有促进作用设计师充分运用多元化的形式,使人们在欣赏设计作品时,能够从内心感受到设计师注入到设计中的思想和主题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一是创新性地选取大自然中趣闻性强的重点,在设计作品中成功地表现出创新的思维;二是随着高新科技的应用,视觉传播设计上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被打破,虚拟感比较重,拓展了人们对作品的想象空间三是正负形重新构建形象原理的应用,使设计的作品趣味性十足,再加上和空间动态元素的有效结合,达到了空间有效延伸的理想效果

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应用

人体左眼以及右眼的成像有着一些差异,所以视觉中往往会感知到各种奇妙的幻像具体来说,由于物体空间位置不同,先在眼中成像传到大脑,视觉未做出判断前,人们会参考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视觉传播设计中,以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二维空间的作品,给人一种虚实相生的感觉,从而达到幻想和现实有机结合的设计效果视觉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开阔了设计师的思维理念,也使设计作品更具视觉美感

1.视觉心理学的创新实验研究

例如,合理运用物理学中的原理,把凸透镜置于合适的位置,调好眼睛凸透镜和物像三者之间的距离,用望远镜的原理来清楚地观察三维物体,多种感官之间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2.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互动性研究

视觉传播设计是一种主要以视觉符号的形式把涉及的主旨和内容传递给观众,充分体现设计的内涵以及时代特点的有效手段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壮大,传统的视觉传播设计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视觉传播正在由静态化转变为综合化动态化现阶段的视觉传播设计中,设计师为迎合观众视觉心理调动一切平面因素以期达到更佳的视觉传播效果每个好的视觉传播设计都是以观众的视觉心理作为出发点,设计师只有在掌握观众视觉心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视觉心理学和视觉传播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在人们的视觉感官接收到的形象不符合平时思维逻辑的时候,就会激发人们探索的兴趣,增加设计的神秘性和趣味感人们经各种途径来诠释内心疑惑的同时,也是观众和设计师设计作品的一个互动视觉传播设计中,物象有多个维度层次的空间表现,而且每个维度的组成方法各不相同一维空间的组成方式是线,二维空间的组成方式是长和宽,三维空间的组成方式是长宽以及深度;四维空间组成方式是长深度和时间,比较特殊;五维空间组成方式是由透视原理或者新媒体形成多重空间效果,具备了超现实的感觉视觉传播设计中,五维空间形式的使用,让人更加耳目一新比如,在主题为保护水资源的设计作品中,用关住关注的谐音,来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之源的理念设计作品中,相关图形和空间充分结合,给人一种水滴倒流的错觉,更加发人深思物像重叠前后错落视觉心理学的应用,让三维空间的效果更加完美,制造出水滴倒流的视觉幻想,打破传统的水往下流的思维局限,引导观众去挖掘这种幻象造成的原因,从而使该设计的主旨更加鲜明,更加有层次感

3.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空间营造研究

当前阶段的平面设计,涉及到空间的设计主要分为虚和实两部分对物象的色彩和图案进行处理,使之具备位置和远近关系相互交织的空间层次,整合空间布置,使设计具有更加深度的意义视觉心理学在视觉传播设计中应用的目的是给观众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视觉享受,值得一提得是,人们往往对经常看到心里存在的事物不感兴趣,而是更乐意寻找视觉上的刺激越来越不满足于对现实的描画,不断寻求可以震撼视觉和思维的视觉效果例如,艺术家们不仅试着在二维空间内刻画三维空间,还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现实不存在的超现实空间这种设计区别于传统视觉习惯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需要良好的心理因素或空间样式的转换才可以看懂,不断提升人们的空间想象和思维创造地能力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视觉传播设计正在由静态化转变为综合化动态化,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名合格的设计者要积极探索周围的各种视觉可能,充分把握人们视觉心理,追求新的设计理念和思维,从而设计出更具时代意义的作品,展现更加发人深省的视觉效果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谭明铭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